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资讯> 露天池大规格甲鱼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 露天池大规格甲鱼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 2023-06-05 13:39:33
  •  

     1露天池大规格甲鱼健康养殖要点 


      1.1养殖环境修整 


      甲鱼大规格养殖中需要对池塘环境做出修整,甲鱼的生活习性主要有3个特点,喜静、喜洁、喜阳,因而在露天池养殖甲鱼需要修建池塘,打造适宜甲鱼生产的环境。池塘环境应该尽量保证安静,因而应该设置在空旷田间或郊区,环境安静且避风地段最适宜甲鱼的生存。同时在大规格的甲鱼养殖中,需要保证水质合格,远离污染源。水是甲鱼必要的生长元素,因而水源可以是江、河、湖水,也可以是无污染的水库水,这些水体水质有保障,且含氧量高,利于高品质甲鱼的养殖。对于其他水体,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提高水质,例如可以利用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提高水溶氧量。控制好露天池的水温,甲鱼喜阳,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0~32℃,夏季水温尽量不要超过35℃。保持露天水池水体的酸碱值,及时清理水池浮游生物等杂质,防止水池排泄物或生物残骸变质污染水体。露天池大规格的甲鱼养殖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水池水质、温度、酸碱值等符合甲鱼养殖标准,促进甲鱼养殖的健康、环保。 


      1.2了解甲鱼生活习性 


      甲鱼是一种环境变化较敏感的动物,因而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外部环境质量的控制。从生活习性来说,甲鱼喜欢安静的场所,外部动静过大或噪声严重,甲鱼容易受到惊吓躲入水底,不利于其正常生长、发育;同时甲鱼对温度也比较敏感,一旦水池中温度过高,甲鱼会躲入池底淤泥或庇荫处。在露天池中养殖甲鱼,外部气候、环境等变化具有不可预见性,因而在养殖中需要做好勘查、检修,例如在水池内要有足够沙滩、淤泥面积,便于甲鱼的陸上活动,因为甲鱼是水陆两栖类动物。甲鱼冬眠时间一般在南方的11月份,在北方地区冬眠更早,因而需要提前做好冬天准备;夏天需要做好防蚊措施,露天池养殖甲鱼容易使其受到蚊虫干扰,甲鱼又是怕蚊虫动物。露天池养殖甲鱼,需要在育种和喂食阶段做好巡查,饵食种类应该多样、喂养需要充足,防止同类争抢食物。露天养殖甲鱼时要保证做够的光照,通过甲鱼背部温度的升高起到杀菌、促消化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甲鱼表体伤口愈合。 


      2露天池大规格甲鱼健康养殖技术分析 


      2.1亲本甲鱼培育 


      露天池养殖甲鱼过程中需要做好甲鱼的选种,一般是选择野生甲鱼作为培育亲本,野生甲鱼一般生存环境污染小,本身生长和繁殖能力强。选择作为培育亲本的甲鱼年龄需要达到6~7岁及以上,保证性成熟符合繁殖标准,体重需要达到2~4kg,体质健壮和无伤无病的野生甲鱼最适宜作为培育亲本。饲养亲本甲鱼时,主要喂养的食物是动物内脏、小杂鱼等,喂养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常见的植物性饵料包括南瓜、菜叶、饼干等,以此保证甲鱼喂养配种营养充足。 


      2.2人工孵化和种苗投放 


      露天池养殖甲鱼时,需要在亲本甲鱼培育中及时搜集鳖卵,然后将其放到恒温砂盘或者恒温箱中,甲鱼人工孵化中要对恒温箱温度和砂子含量做好观察和控制,一般孵化稚鳖的恒温箱温度需要保持33~34℃,湿度在82%左右。幼鳖和稚鳖的孵化期一般在35~38d。已经孵化成功的稚鳖需要分池饲养。幼鳖、稚鳖分级饲养中,以强行人工培育的方法,做好越冬和防暑工作,提高成活率。露天池常温养殖甲鱼,春季5月份前后即可投放稚鳖,要求稚鳖体重达到15g及以上,且年龄相同、规模整齐、体质健壮。人工培育的幼苗可直接投放,外地购买、引进的鳖种需要人工饲养约1个月后才可投放。露天池大规格养殖甲鱼需要提高鳖种培育质量,保证甲鱼后期养殖的产出量和质量。 


      2.3成年甲鱼的饲养 


      露天池大规格养殖甲鱼,虽然水体环境总的质量情况不能与野外环境质量相比,但是水池人工调控灵活度大,可随时根据甲鱼的生长情况,调整水池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成年甲鱼饲养中,需要保证水池常温,甲鱼喂养每天1~2次即可,饲养饵料品种应该多样,保证营养充足,禁止激素类或含有不良添加剂类饵料的投放。饵料在投放中需要控制好投放的数量,保证投放后甲鱼能在2h内吃完,防止饵料投放过多影响水池水质。饲养成年甲鱼时要保证露天池环境卫生、健康,做好疾病预防和控制,一般需要定期泼洒生石灰,就是调节水池酸碱度,每10d或15d定期换水和加水,保证水质稳定。 


      3露天池大规格甲鱼养殖的优势分析 


      露天池大规格甲鱼养殖,产量高,规格大,而且售价也相对高出很多,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露天池甲鱼大规格养殖技术是模仿甲鱼自然生长习性的一种健康养殖方式,养殖周期(3~4年)较长,因而生产的甲鱼具有野生特性的优良品质,在市场上十分俏销。



    作者:刘翠芳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7年5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整理发布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