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资讯> 开春以后水产养殖户放养鱼种要掌握哪些技术要点
  • 开春以后水产养殖户放养鱼种要掌握哪些技术要点
  • 2023-06-05 13:39:33

  • 一、清池消毒

    开春后,铲除池边四周杂草,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15厘米,曝晒池底数日,以加速有机物的转化。于鱼种放养前15~20天,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干法消毒,用量分别为75~100公斤∕亩和5公斤∕亩,以杀灭病原菌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二、施肥追肥

    待消毒药性消失后,于放苗前7~10天,开始投施用2.5%的过磷酸钙(有效磷含量:16%)堆沤发酵好的鸡粪、猪粪、牛粪等畜禽粪肥,施肥量为200~300公斤∕亩,然后向池内注水至80~100厘米,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放养入池的鱼种提供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生物饵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可提高鱼种放养成活率和加快生长。以后每隔10~15天再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主要成分: 氨基酸、动植物蛋白、多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追肥量为1.0~1.5公斤/亩,以满足浮游生物的营养需求,增加其繁殖速度和密度。

    三、放养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鱼类的互惠互利作用,提高水体生产力,增加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应坚持突出主养,科学配养的原则,实行多品种合理混养的高效养殖模式。一般主养鱼占70%~80%,混养鱼占20%~30%,吃食性鱼类与滤食性鱼类的比例为4:1左右。当主养鱼确定之后,混养鱼应视对主养鱼的影响大小而定,食性相近或相同的鱼应尽量不搭配或少搭配。一般水草丰盛的塘口,以草、鳊为主养鱼,鲫、鲢、鳙为配养鱼;水质肥沃的塘口,以鲢、鳙为主养鱼、鲫、鳊为配养鱼;螺、蚬多的塘口,以青、鲤为主养鱼,鳊、鲢 、鳙为配养鱼。

    四、鱼种放养

    放养鱼种的质量要求是: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满,色泽鲜明,游泳活泼,溯水力强,鳞片和鳍条完整,无伤、无虫、无病。应尽量增加大规格鱼种的放养比例,以求达到早养成,早上市,早见效的理想养殖效果。放养密度应根据水源条件、增氧设备、规格大小、养殖技术和往年经验等情况综合考虑,做到科学、合理。鱼种放养前需用3%~5%的食盐溶液或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0~15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选择晴暖天气的中午放养,先放主养鱼种,混养鱼种于主养鱼种入池半个月后放养。

    五、饵料投喂

    一般鱼种入池2~3天后,已基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当水温达到8℃以上时,即可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在池塘北岸中部搭建投饲台、安装投饲机、设置食场,实行“五定”投喂管理,即:在避风向阳处安装投饵机,设置食场,实行定点投喂;于每天上午9:00~10:00和下午3:00~4:00各投饵1次,实行定时投喂;投喂新鲜,营养丰富的饵料,不投喂过期变质的饵料,实行定质投喂;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池鱼的摄食生长情况合理确定投喂量,实行定量投喂,日投喂量从鱼体总重量的1%递增至3%;由专职养殖人员负责饲料投喂工作。对主养草食性鱼类的塘口,可适量投喂部分鲜嫩青菜叶、鲜嫩草等青饲料,对主养肉食性鱼类的塘口,可适量投喂部分鲜活螺、蚬等动物性饵料,以增强鱼种体质,提高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一是加强巡塘。每天早、晚清晨日出前后和傍晚日落时分各巡塘1次,观察池鱼的摄食、生长、发病及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调节透明度。每10天左右加水1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将水位稳定在1米左右,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三是调节pH值。当pH值低于7.5时,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公斤/亩·米左右;当pH值高于8.5时,全池泼洒pH值降解剂(主要成份:植物多糖、酶、pH值降解因子等),用量为150~200克/亩·米。四是适时增氧。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保持池水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五是鱼病防治。春季水温升高,养殖动物发病几率增加,应积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防治、早见效,尽可能将鱼病消灭在“萌发”状态,将损失降至最低。六是填写塘口记录。认真记载好鱼种放养时间、品种、规格、数量及来源等,为日后的生产管理提供必备的参考数据。



    作者:金湖县渔业科技入户  李广军 唐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