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资讯> 如何推动农村养猪“变粪为宝”
  • 如何推动农村养猪“变粪为宝”
  • 2023-06-05 13:39:33
  • 农村养殖污染,整治难题真不少。以新沂市的生猪养殖为例,全市生猪饲养量约160万头,大小规模养殖场3000多户,很多村民抱怨:“甭看庄里景色不错,但几乎家家户户养猪,粪污横流,特别到了夏天,臭气熏天。”

    以前农村的猪粪是个宝,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但随着种养分离,“种地的不养猪,养猪的不种地”,粪污无处排,加之很多养殖户缺乏有效处理和利用能力,导致粪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这种情况在苏北欠发达农村地区更为突出。

    “不养猪,没有财路;养猪,破坏环境,发展面临两难困境”这是新沂市马陵山镇大走访中听到最多的心声。苏北农村当前普遍存在养殖单体规模小,总体数量大,布局分散,人畜混居现象。有的养殖场直接排放粪污,影响居民饮水安全;有的养殖场建在生态敏感区,对生态环境危害严重……。

    如何有效解决生猪粪污污染,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成为各地亟待解决的课题。结合全省“两减六治三提升”(简称“263”)专项行动中的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经验及调研情况,认为农村养猪污染整治应结合实际,系统推进“变粪为宝”。为此,推荐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一是“种粮+养猪”种养结合模式。猪粪是上好的有机肥,猪粪少了,化肥用量必然大幅增加,造成更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公认的土地消纳理念:每1亩农田配套养殖3—4头生猪比较合理,既解决了有机肥来源,又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新沂市现有基本农田158万亩,每亩耕地生猪存栏量不足0.3头,远低于合理水平。农民既种田又养猪,实现畜禽粪污全部就地还田、内部循环。粪便就近利用、当地消纳,因地制宜堆沤还田,实现粪尿“零排放”、无污染。

    二是推广猪-沼-果(菜)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养猪场配套沼气设施,兼营果(蔬)种植,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新沂市棋盘镇小冲村一家养猪场,通过雨污、干湿两分离,配套建设干粪堆积池、50立方沼气池、沼液储存池。猪舍周围空地上种满了胡萝卜、南瓜等猪饲料作物,猪舍周边池塘蜿蜒围绕,种上水葫芦用来净化水质。园内污水全部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实现猪粪尿资源化利用,畜禽污染物日产日清。沼气可供5户人家四季正常使用,沼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提供给100棵梨、500棵甜柿树和蔬菜,实现了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三是依托各镇污水处理厂或粪污处理专业合作社,对周边养殖场户的粪便和污水集中收集和运输处理、还田利用,构建种养平衡的区域循环。例如在各地推行比较好的“三二一”模式,即建好沼气池、干粪池、沼液收集池“三个池子”;做好“二次减量”,第一次减量是对畜禽粪便采取干湿分离,沼液用于农作物种植,第二次减量是干粪和多余沼液由专业服务队转运;成立“一支专业服务队伍”,负责干粪和多余沼液的转运,由乡镇组建抽施粪机服务队。

    猪粪用好了是个宝,用不好就会污染环境。资源化处理,是解决生猪粪污污染的主要措施。“变粪为宝”,既要用好“政府之手”,统筹考虑“种养结合,畜地平衡”,也要调动好市场力量,才能真正打通变粪为宝的转化渠道,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新沂市美丽乡村明天才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