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资讯> 在美国我这样“穷养富养”女儿
  • 在美国我这样“穷养富养”女儿
  • 2023-06-05 13:39:33
  • /远方在美国

    在各类论坛里时不时地会看到穷养,富养这两个词,大家讨论得热热闹闹,我却看得糊里糊涂,一直对穷养富养的定义不得要领。理论问题想不明白,索性不想了,不过倒是借着这个话题梳理了一下这些年养女儿的经历和体会。

    大女儿5岁时我们来到美国。那时,一个博士后的工资养三个人,房租一个月一千块,啥东西换成人民币都让我肉疼(当时一美元值八块多人民币),这些加上身份和工作的不稳定,让我对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深深的不安全感,甚至是恐慌感,恨不得一块钱掰成几半花。不是夸自己,我真觉得自己是成功转型的典范,由国内的小资生活迅速滑入过紧日子的状态,由曾经的上得厅堂华丽转身钻进厨房。那时的生活圈子里都是大学里的博士后,学生,我是从善如,虚心学习大家交流的省钱秘籍。我连walmart都不常去,专去大家口口相传的Aldi(便宜店),老墨店,希腊人的店买东西。不过大家的状况都差不多,倒也没什么压力,出去郊游,家家户户带着茶叶蛋,拌凉面,从没想过午餐去饭店,那真是穷乐和的日子。

    当然女儿的生活水准也未能幸免,跟着我们一落千丈。还记得第一次去yard sale(美国人的家庭拍卖),满载而归两大袋,一袋毛绒玩具,一袋小孩衣服。用洗衣机洗了以后,女儿穿着高兴,玩得开心。可是当我在越洋电话里得意洋洋向我妈汇报我的成果时,却被训了一顿:怎么能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也是的,在国内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就差为他们五天揽月,五洋捉鳖了。女儿在国内过生日时朋友送的都是几百块钱的玩具和衣服。不过,好汉不提当年勇,此一时彼一时,陪父母洋插队,娃也得跟着接受再教育

    在那段谷底的岁月里,女儿很懂事地和我们一起走过来。去中国店买菜,她的眼睛总是被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吸引,可是她记住妈妈说的话:每次只能挑一个,不能超过一块钱。在超市里看到喜欢的玩具她会拿起来先看价签,然后自言自语说:哦,太贵了,等到降价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再喜欢的她也会放回架上。至今想起她当时的样子,我的心都会酸酸的。

    从小酷爱读书的女儿童年时好像没有几本属于自己的新书,因为十块钱一本的书对当时的我是一笔大钱。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她的成长,因为一到美国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最好的地方:图书馆。每周十几本甚至几十本地借,借回来如饥似渴地读,读完就催着爸爸妈妈去图书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新书的女儿却成了最爱读书的孩子。

    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随着孩儿爸找到稳定工作,我们有了绿卡,再后来我也有了工作,家里的日子不再那么紧巴,我花钱的手也慢慢地松了起来。我不再给孩子买人家的旧衣服,而是去百货商店赶sale的时候买。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对穿衣戴帽有了自己的想法时,我就带着她一起去商店让她自己挑选,现在更多的时候是她和朋友一起去买。

    孩子小的时候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渐渐大了,看到周围的人和事,就有了想法和疑问。面对这些,我知道不能回避,敷衍,只能正面地去和女儿交流。记得上初中时女儿说:有的同学家住公寓,自己都没有单独的卧室,可是她们却背着c品牌的包,穿着c鞋。我说:我们和人家一样都不是富人,只是每家的父母把钱花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更愿意把钱花在你学钢琴,长笛,滑冰,网球,游泳上。你说哪种做法更值得?

    一次我给钢琴老师写支票时女儿在旁边说:妈妈,我从四岁开始学钢琴,到现在花了很多钱,这些钱够买一辆汽车了吧?我笑了:够买一辆很高端的了。不过,看到你在舞台上弹琴,妈妈的心会紧张,兴奋,激动;听到掌声,妈妈会特别骄傲。这些都让妈妈感觉比坐宝马车幸福多了。

    我一直都没有富养还是穷养的概念,也没有为此纠结过。跟着家里的收入走,跟着孩子的需要走,边走边把自己的金钱观价值观灌输给孩子,这样孩子也不会纠结,不会为物质所累。

    我让女儿知道:你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家里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块钱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挣来的。我们对你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有限度有选择的,更不会超越我们能力所及的。

    我让女儿知道:帮助做家务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秋天扫树叶,冬天铲雪,平时倒垃圾,推垃圾筒,在家里带妹妹,都是你做女儿做姐姐的本分。

    我让女儿知道:考试得了好成绩,比赛得了奖是你为自己做的,爸爸妈妈会为你高兴,全家会出去吃饭庆祝,可是我们不会事先悬赏,也不会事后现金奖励。

    我让女儿知道:一个女孩子打动人的是健美的身体,自信的眼神和阳光般的笑容,没有这些,穿再贵的衣服人们在心里也不会给你打高分。

    守住这些底线,并不意味我是个在金钱上苛待孩子的妈妈。女儿去外州参加国际科学大赛,去DC领奖,我都会带她去买漂亮的衣服,去做头发,去买好的化妆品。女儿和朋友去逛mall,看电影,吃饭,如果她需要20块钱,我会给她30,回来后她会主动把剩的钱还给我。

    特别是女儿上高中以后,校内校外参加的很多活动都要花很多钱,有时我们也会私底下唠叨一句:这真是花钱如流水啊!可是该花的时候我们从不犹豫。记得九年级女儿试着组织debate club(辩论俱乐部)的时候,她对我说:妈妈,要加入一个全国的组织,需要交200多美元的会费。可是现在还没有几个人,而且他们几个都犹犹豫豫的。我说:你不用担心这个钱,需要交的时候我们为你付。尽管最后club没有办起来,可是女儿知道爸爸妈妈一直在支持她。今年,她要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科学学会组织的竞赛。那个竞赛不仅要提交书面报告,还要交一份录像。因为这学期的功课和考试的压力特别大,女儿想要放弃。她说:我准备得不充分,得不了奖,95块钱的报名费肯定是白花的。我说:“95块钱你不用考虑,你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你已经准备了,别错过这个机会。结果她得了二等奖,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她高兴得不得了。

    因为知道要尊重父母辛劳得来的金钱,所以她不挥霍;因为父母在金钱上让她不缺乏,给她安全感,所以她不会对金钱孜孜以求,锱铢必较。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为她花钱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和优先次序向她传递着我们的价值观。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女儿从小到大,小到玩具衣服,大到手机电脑,从没为哪样东西和我们纠缠过,更没有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对父母抱怨。当然,手机和电脑在她该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会为她准备。

    特别是这一两年,我们对她自己的花费越来越放松,可是她自己懂得分寸,所以还没让我们头疼过。

    去年暑假她去华盛顿参加一个政府部门组织的的活动,一周里所有费用主办方都包了,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可是我还是给她100块钱。活动结束后我们全家在华盛顿又玩了几天,在历史博物馆,妹妹挑了几件纪念品和书,交款的时候,我一时着急找不到信用卡,大女儿连忙从自己的包里拿出钱。后来她又在路边的小店给妹妹买了一件纪念衫。我跟小女儿说:看,姐姐多好!大女儿马上说:那是妈妈的钱。回到家后,她把剩下的钱交给我,我随便问了句:买什么了?她说在Smithsonian(美国著名的国家博物馆)买了些纪念品,是送给她的好朋友们的。

    就这样,在我还没明白啥是穷养富养的时候,孩子就长大了。

    看到关于穷养富养的讨论我问女儿怎么看,她说:小孩懂事之前不该富养。看来小时候的苦日子在她的身上没有成为负能量,而是让她懂得了父母给与孩子的无限的爱和有限的物质之间是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