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资讯> 知识全解|稻田扣蟹养殖技巧,你知道吗?
  • 知识全解|稻田扣蟹养殖技巧,你知道吗?
  • 2020-11-15 20:02:54
  • (1)稻田的选择。
    培育扣蟹的稻田,一般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田埂坚实不漏水、相对低洼,在干旱季节能保住水,同时在连雨季节排水方便不受洪水冲击和淹没的稻田。

    (2)蟹田工程。
    培育扣蟹稻田的工程设施一般为环形沟式,具体为在距稻田边缘2米处开挖出宽1米、深0.6米的环沟,挖出来的土添加在稻田的埝埂上夯实,起到防止河蟹逃逸的作用。环沟的功能,一是为河蟹提供活动空间,储存足够的水,在干旱季节起到缓冲作用;二是环沟内能够生长水草,为河蟹提供躲避场所和食物;三是便于养殖管理和捕捞作业。

    (3)架设防逃墙。
    将厚实的塑料布裁成70厘米宽的长条作为防逃蟹膜(也可购买市面上出售的专用养蟹膜),上边卷入一条细铁丝或聚乙烯绳作为上纲,每隔1.5~2米固定上一根细竹竿,竹竿的顶部高出上纲5厘米,底部固定在蟹膜底边上,突出底边10厘米,在稻田边的埝埂上近水处开挖一条深15厘米、宽10厘米的小沟,然后将蟹膜底部埋入沟中,绷直蟹膜防止出现褶皱,将竹竿底部突出部分插入沟底,把浮土回填入沟中用脚踩实,防逃墙即围好。为方便养殖管理,每个养殖单元以4~5亩为宜。用防逃墙直接圈定好。

    (4)注排水口处理。
    稻田的注排水口,应设在稻田相对两角处,采用直径为108毫米或155毫米的陶瓷或聚氯乙烯管道为好。在水管内端设20目的双层筛绢网包好,排水口外设两个小定置网,以方便观察并防止河蟹逃逸。

    (5)消毒、除草与施肥。
    在暂养后的河蟹苗正式投放到养殖稻田前,除了修建稻田的养殖工程设施外,还要进行消毒、除草、施肥、插秧等。在稻田移栽秧苗前10~15天,进水泡田,进水前每亩施130~150千克腐熟的农家肥、10千克碳酸氢铵及10千克过磷酸钙作基肥,进水后整田耙地,将基肥翻压在田泥中。耙地2天后每亩用30~40千克的生石灰消毒,再过2天后投施丁草胺,因为此时各种杂草的块茎已经发芽,除草效果较好。而且此时距大面积投放蟹苗还有20天以上,丁草胺届时对河蟹失去毒效。进水10天后开始插秧,然后养水,所谓养水是指培养水中的底栖藻类和浮游动物如枝角类(俗称水虱子)等作为河蟹入池后的饵料。

    暂养
    暂养是指将蟹苗从大眼幼体集中培育成第四至第五期幼蟹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大眼幼体变态为仔蟹,仔蟹经几次蜕壳达到出池规格,频繁地蜕壳变态对环境比较敏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水质和饵料条件良好的环境,同时集中暂养也可以躲过大面积放养稻田的农药和肥料毒害期,可以说暂养阶段是稻田养殖扣蟹最关键的时期,暂养的效果基本上决定了养殖的效果。

    (1)暂养池的准备。

    暂养池设在养蟹稻田一端,或用整格的稻田,每亩稻田放1~2千克大眼幼体,水深20~30厘米。暂养池四周应设防逃墙,进水前每亩按200千克施入发酵好的鸡粪或猪粪,进水后耙地时翻压在底泥中。农家肥不但可以作水稻生长的基肥,而且还可以滋生淡水中的桡足类和枝角类作为幼蟹的优质饵料。耙地2天后每亩施入50千克生石灰清塘,注意暂养池和一般养殖池的区别是绝对不能投施除草剂,插秧后向暂养池内放入一些活的枝角类培养,作为蟹苗的基础饵料。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移栽水草。

    (2)蟹苗的选择、运输、投放。
    方法与池塘沼泽扣蟹养殖中关于的环节相同,此处不重复说明。

    (3)饵料。
    暂养期间饵料的投喂视暂养池内的基础饵料状况和蟹苗的活动状况而定。如果池内枝角类的密度在10个/升以上,就不用投饵,当枝角类的密度降低时,投喂鱼糜或猪血等动物性饵料,总投喂量为放入蟹苗重量的200%~500%,每天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投喂地点为沿田边周围距埝埂30~50厘米的水中,以方便观察。随着蟹苗个体的增大,投喂量适当增加,具体数量根据下次投饵前观察到的剩饵情况来调整,如果没有剩饵,说明投饵量不足,需增加投饵量;如果剩饵较多,就应该降低投饵量。饵料的种类很多,如泥鳅、鲫鱼、其他小杂鱼、动物内脏、水草、合成饵料等。河蟹长时间摄食一种饵料会造成营养单一而影响蜕壳,所以一般每3~5天更换一次饵料种类,饵料以动物性饵料或鱼糜为主,辅以水草、细绿萍等植物性饵料。鱼糜的做法是将鱼煮熟后捣碎,连同鱼骨一起投喂。

    (4)水质管理。
    暂养池每3天加水一次,如果水量充足,可以排除一部分水,但要保证水位,当水位降低时要设法及时补入新水。在换水前最好做一个敏感试验:用一个脸盆盛入要换入的水,然后随机抓5只蟹苗放入盆中,如果在24小时内发现蟹苗有死亡,即可初步认定水质有问题,应该及时到有关部门化验。有条件的养殖户最好在每一次进水前都要分析化验水质。如果进水中的氨氮值和亚硝酸氮值超标,则施以可降低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水质清净剂或具有改善水质功能的生态制剂,具体用法视氨氮与亚硝酸氮的超标程度而定。

    (5)敌害防治。
    青蛙、水鸟和老鼠对幼蟹的危害很大,如在暂养池中发现,要立即清除或轰走。

    (6)防治爬边病。
    近年来出现一种爬边上岸病,就是在蟹苗由大眼幼体变态为仔蟹后或大眼幼体直接爬到岸上或稻叶上,不管怎样驱赶都不再回到水中,有的钻入田边离水不远处的小洞内长期不蜕壳变态,有的在岸边风干失水而死,有的即便回到水中也不能存活。产生这种病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但在水温较高、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枝角类密度过大的池塘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怀疑是对水质不适造成的蟹苗应激反应,也不排除蟹苗本身的质量原因。解决的办法是发现这种情况后立即换入新鲜水,并用水将上岸的蟹苗冲回田中,直至不再上岸为止。

    (7)日常观察。
    每天巡池至少早、中、晚三次,观察记录蟹苗的活动情况、防逃墙和埝埂及进出水口处有无漏洞、饵料的剩余情况、池内的敌害情况,有条件的养殖户还要定期测量养殖池内的水温、pH、溶解氧、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等指标并适时采取措施。

    (8)杜绝农药。
    蟹苗对农药非常敏感,所以不管出现何种情况,蟹苗暂养池绝对不能投施对蟹苗有害的农药,即使是低毒的农药,也要反复做毒害敏感试验,证明对蟹苗无害后才能谨慎喷施。当与暂养池相邻的池塘需要施农药时,注意不能在暂养池的上风方向施药,同时防止含有农药的水流入或渗入暂养池中。

    (9)暂养池内蟹苗定量的简易方法。
    及时准确地掌握蟹苗的存池数量,对于估计蟹苗的成活率、确定投饵量和指导以后的生产都有一定意义。用20或30目筛绢做一个直径为10厘米,深度为20厘米的圆形捞海网,定量时将捞海网插在两垄稻苗中间的空白处快速向前刮10厘米,插入深度在5厘米以上,然后将挖起的泥涮净,计数网中的蟹苗数量,如此在暂养池中多点定量,所得出每次取样的平均值乘以66700即为每亩暂养面积内蟹苗的大致数量。

    蟹苗养殖

    (1)分苗与投放。
    大眼幼体投入暂养池半个月左右,蟹苗经过了几次蜕壳变态,成为第四至第五期幼蟹,其规格在2000~4000只/千克,即达到分池规格,应该及时分池投放蟹苗。注意分池时机的选择,如果过早,蟹苗规格过小,对外界环境的抵御能力差,影响养殖成活率,特别是刚刚蜕壳不久的蟹苗即软壳蟹,密集和运输都会对其成活带来影响,所以我们一般选择规格在4000只/千克以内的蟹苗期,此时的蟹苗已经过了频繁蜕壳阶段,而且抗逆性比较强,适合长时间离水干露。但如果蟹苗规格大于2000只/千克,则会因为在暂养稻田中的密度过大,蟹苗互相残杀而降低暂养成活率,这个问题尤其要注意。分苗的方法是在暂养稻田的进水和出水口处设置几道小定置网,利用幼蟹遇流水后易围绕暂养稻田边转动的习性,截断其活动路线,使蟹苗进入定置网内。起捕时注意要适时起网,防止网兜内一次进苗过多造成缺氧死亡。在完成第一次进水起捕后,一般暂养稻田内蟹苗见新水和降低密度后要蜕壳,蜕壳后的幼蟹不宜继续起捕,要停止起捕3天以上,待田中幼蟹蟹壳变硬及恢复正常活动后继续起捕。投放到养殖稻田的蟹苗密度一般以10000~20000只/亩比较合适,过低会影响养殖稻田的利用率,性早熟蟹比例增大,而且收获扣蟹的规格增大。密度过高会增加池中蟹苗互相残杀的机会,影响蟹苗的养殖成活率,同时使扣蟹的出池规格变小,也容易出现懒蟹。投放方法是将起捕的幼蟹定好规格,称重计数后按各池计划所需的投放量分入养殖稻田。

    (2)暂养稻田在分苗后的管理。
    分苗结束后一般暂养稻田就原池继续管理,但要设法对暂养稻田中的蟹苗定量才能做到科学管理。因为此时的幼蟹一般规格较大,活动能力强,而且分布不均匀,所以用前面介绍过的方法定出的幼蟹存池量只能作为参考。在其后的管理过程中采用投饵估算法来推算暂养稻田中的幼蟹量。具体方法是:先按前面介绍过的捞海网多点打样的面积换算的方法初步测定出幼蟹存池量,按所定出的幼蟹量投入饵料,然后根据观察残饵情况来比较池中的幼蟹数量与所定出的苗量的差异,如果没有残饵,就增加投饵量,反之就减少投饵量,再根据增加或减少的饵料量来估算暂养稻田内的蟹苗数量。如果所定出的苗量过高,应及时分池,避免因为密度过大影响暂养稻田内的蟹苗生长。由于暂养稻田在泡田时未施封田的农药,而且在暂养的过程中很少追肥,所以一般暂养稻田内挺水的杂草较多,而且水稻的长势不如一般稻田。为了不使水稻因养蟹而减产,应采取补救措施。分苗结束后应及时追肥,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将原来没有施入的肥量补进去。具体方法是每次施尿素2千克/亩,每3天一次,连续4~5次,同时及时组织人力除草。

    (3)大面积养殖的饲养管理。
    在幼蟹放入养殖稻田后即进入大面积养殖管理阶段,其重点工作就是防逃、防病、投饵、管理水质等。

    饵料管理。
    一般在幼蟹放入后的10天内比较难观察到,因为此时稻田内的基础饵料丰富,河蟹分布均匀,很少巡边。在半个月至20天后,幼蟹才开始到稻田边寻食,从此开始投饵。饵料的种类有动物性饵料的杂鱼、植物性饵料的水草和营养均匀的专用合成蟹料。三类饵料轮换投喂,不偏重一类,才能做到营养均衡。投饵地点为沿田边距埝埂1米左右的水中。投饵量按估计田内的河蟹重量的5%(动物性饵料)、50%(植物性饵料)、3%(合成蟹料)计算,根据下次投喂前的残饵情况观察来调整,没有剩饵则增加,有剩饵就减少投饵量。一般的规律是初次养蟹的稻田的基础饵料生产能力较高,需要人工投喂的饵料相对少一些,而连续养蟹的稻田的基础饵料生产能力较差,需要投入的饵料多一些。

    水质管理。
    按稻田的换水模式,在养殖前期每5~7天换水一次,在养殖后期,7~10天换水一次,换水之前最好对所进的水进行化验,主要检测指标为氨氮、亚硝酸氮和pH值。不能把严重污染的水换入稻田中。养蟹稻田的水深应保持在10厘米以上,在水稻成熟期,养蟹稻田不能像其他稻田那样晒田,免得脱水时间过长影响成活率。

    养蟹稻田的肥与药的管理。
    在水稻种植期,有三个施肥阶段:基肥、缓青肥和追肥。关于基肥的施用方法前文已经说明,缓青肥也称大头肥,就是在插秧后的分蘖期前后,一次性向稻田中施入足量的尿素,一般10~15千克/亩,根据我们的监测,一次性施入大量的化肥,会导致稻田水的氨氮急剧升高,最高可达25毫克/升,维持3~4天,而河蟹的氨氮安全浓度在2毫克/升以下,这样的浓度严重超标会影响河蟹的生长和成活。应该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分苗前就将缓青肥施入,待5天后再放苗;二是如果在放苗后施缓青肥,则一次不能超过2千克/亩。追肥的施用方法也是如此,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有的种稻农民使用二胺作肥料,二胺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一种抑菌剂,能够抑制田中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所以这种肥施入后在田中缓慢释放氮,肥效较长,一般在2个月左右。由于河蟹在稻田中有潜泥的习性,二胺对河蟹的影响很大,所以养蟹稻田不能施用这种化肥,一般用勤施尿素的方法取代二胺。养蟹稻田除了在泡田时施入一次起封杀草作用的丁草胺外,在整个养殖期绝对不能使用农药,即使相邻的稻田施药,也要选择顺风的天气进行,不能让农药通过空气进入蟹田,含有农药的水更不能进入蟹田。

    蜕壳前后的管理。
    幼蟹在养殖过程中一般蜕壳十多次,刚投放时每7~10天蜕壳一次,以后随着个体的增大,蜕壳间隔期加长。蜕壳期是河蟹生长的敏感期,须加强管理以提高成活率。一般幼蟹在蜕壳前摄食量减少,体色加深,这时如果我们少量施入生石灰(每亩10千克左右),会促进河蟹集中蜕壳,同时动物性饵料和新鲜水的刺激对蜕壳也有促进作用,我们要设法满足这些条件。河蟹在蜕壳后蟹壳较软,需要稳定的环境,一般栖息在水稻根须附近的泥中,几天内都不出来活动,此时不能施肥、换水,饵料的投喂量也要减少,以观察为准。待蟹壳变硬,体能恢复后出来大量活动,沿田边寻食,此时要大量投饵,增加河蟹的营养,促进生长。

    病害防治。
    关于河蟹养殖的病害与防治,本书有专门的章节论述,这里我们只强调一般病害的预防方法。河蟹进入大田养殖后,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花盖病、肠炎病和烂腮病,具体症状和危害请查阅病害防治的章节。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种病害多数是由水质的原因引起,应该设法改善养殖稻田的水质,如定期(每个月一次)泼洒石灰浆,每667m2干生石灰的用量在10千克左右;发现花盖病后按说明的量施用百毒净;投入生态制剂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类病害的发生。

    日常管理。
    幼蟹放入大面积稻田后的养殖期比较长,需要精心管理,每天要多次检查防逃墙、进排水口和堤坝有无漏洞,有无老鼠,河蟹的活动有无异常,水位、水温的变化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性早熟蟹产生的原因和预防。
    性早熟蟹俗称“二龄蟹”,就是养殖扣蟹在当年就达到性成熟,提前发育,产生性腺,第二年不再蜕壳生长,这样的蟹不能作为养成蟹的苗种出售,只能当年作为低值蟹销售,经济价值低,影响养殖效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营养过剩、土壤和水中的盐分含量高和pH值高所致,所以我们在养蟹时要注意饵料搭配,不能过量投入蛋白含量高的动物性饵料,适量投入水草等植物性饵料既可防止性早熟的发生,还可降低成本。另外,稻田养蟹必须经过暂养阶段,才能实现有计划地放苗,用密度控制性早熟的发生,一般放苗密度超过10000只/亩时,就不易产生性早熟蟹。

    (4)收获。
    水稻收割前后也是河蟹的收获期,此时由于自然水温降低,扣蟹的摄食量减少,也很少蜕壳,体内营养积聚,准备进入越冬状态,沿田边爬行,试图逃出蟹田,寻找深水或大水面进入栖息,这时也是扣蟹收获的最佳时期。在排水口处设几个定置网,蟹随排水进入网兜内,及时收获,同时在稻田的边角处埋几个大盆或桶,其上沿与地面平,蟹随水流转动时进入盆中,及时捞出,有条件的地方,用水循环往复收获,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回大部分扣蟹;当扣蟹在夜晚爬上稻田边时,持手电筒用手抓捕扣蟹,收集起来,在稻田水排干后,每天巡塘,发现稻田里设的大盆或桶内的扣蟹及时捡出,在水稻收割后每天仍然重复这样的工作,同时每天翻挪稻码,及时抓出钻到稻捆底躲避的扣蟹,直至绝大多数扣蟹收获上来。
    (文章来源:水产养殖网)



    留言您关注的话题渔料营养近期将为您报道。长按二维码关注“渔料与营养”,养殖路上有我陪伴!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来帮邦做区域经理。不需要大老远来青岛办公,在家就能工作。负责水产行业物联网设备的企业应用及经销商拓展,物联网设备包含:便携水质检测仪、在线水质监测仪、渔机智能控制器、便携水下摄像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