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资讯> 【访学归来】李仁杰:在帝国理工比较中英两国博士培养的评价体系
  • 【访学归来】李仁杰:在帝国理工比较中英两国博士培养的评价体系
  • 2022-07-09 22:22:22
  • 编者按

    “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受到“985”基金和校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为博士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或重要国际组织、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4-6个月的生活费资助。至今已有超过1200名博士生获得基金支持。该基金受到师生欢迎,博士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本人有幸获得了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的资助,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Etienne Burdet教授的Human Robotics课题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短期访学。访学期间,本人在Etienne Burdet教授以及同组博士后研究员李亚楠博士的指导下,围绕本人的博士课题《共驾型智能汽车的人机共享控制研究》展开了系列研究。在这半年里,本人撰写了两篇期刊论文和一篇国际会议论文,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下面,本人将分别就学术成果、科研体会和生活见闻三个方面来分享本人此次出国访学的经历。


    学术成果


    在去英国访学之初,本人的研究目标就已经非常明确,即意图解决人机共享控制的三个关键问题:1)如何设计一种共享控制算法,以使得共享控制能够兼顾驾驶人和系统的控制目标;2)如何对共享控制中驾驶人的适应性行为进行建模,以使得可以对共享控制进行精确的离线仿真并迭代控制器性能;3)如何让系统在线识别并适应驾驶人的控制权需求,以实现人机共驾的控制权连续转移。在解决这三个问题之前,本人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可实现驾驶人方向盘转角输入修正或可变转向比的车辆,其典型代表为近年来一直作为研究热点的线控转向(steer-by-wire)车辆。以此为基础,本人对以上三个关键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在英国访学期间一共形成了一篇SCI期刊论文和一篇国际会议论文。除此之外,在英访学期间本人还与国内实验室同学和老师合写了一篇SSCI期刊论文。


    科研体会


    除了丰厚的学术成果,本人在英国访学期间也收获了一些科研体会:


    1)英国的科研环境更加单纯


    与国内可能需要参与各种项目并处理不同的杂事不同,在英国访学期间可以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博士课题研究。在英期间,我的日常生活便是与同组的李亚楠博士后进行学术交流,并定期向Etienne Burdet教授进行研究进展汇报。由于没有多余事务的干扰,我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因此最后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据我所知,英国的教授们通常不会让博士生过多地参与项目(一般项目和助教等工作都会让博士后来承担),而会让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博士课题上。


    本人在帝国理工的实验室


    2)国外课题组更注重参加国际会议


    在英国参加课题组的组会时,经常能听到课题组同学汇报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据了解,国外教授认为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多了解全世界范围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并能宣传本组最新的科研成果,因此一般比较鼓励学生去各地开会。与之相反,国内的实验室更鼓励学生发表期刊论文,这一方面可能是受经费所限,另一方面也在于国内老师普遍认为期刊论文的价值高于会议论文。两种不同的思路,孰优孰劣,暂无结论。


    3)清华的科研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


    在帝国理工交换的另一个感受,是清华的科研水平其实已经与帝国理工这种国际一流院校接轨。通过与同组的博士生交流,我发现他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水平其实与清华博士生水平相当。由于英国并不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因此他们的论文成果甚至可能不如清华博士生。据我了解,清华的博士生培养更加效仿美国(即鼓励博士生参加项目与发表论文),而英国的博士生培养则更注重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考察。


    4)清华的硬件设施已处于国际一流


    本人研究的人机共驾和共享控制需要通过驾驶人在环虚拟驾驶实验来进行验证。在这方面,本人所在的清华实验室拥有一台世界先进的驾驶模拟器能满足实验要求,而帝国理工没有一台可以媲美的模拟器。本人通过各方面了解到,清华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实验设施水平已经处于国际一流,一些国际著名高校(牛津、剑桥、斯坦福、伯克利等)甚至都不如清华。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手头的先进实验设备,必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5)英国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下滑


    在英国工作的另一个直观感受,是英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很低。一个直观的表现在于英国的教授和博士后的薪水都比较低,并且一般教授都没有奖学金发给博士生。如果一个学生想去帝国理工读博,他要么需要带着本国政府的资助(例如CSC国家公派),要么需要申请帝国理工的奖学金(非常难申请),要么只能自费。另一个表现在于,英国政府给高校划拨的科研经费很少,导致教授们手里的项目和经费普遍不多。英国脱欧之后,来自欧盟的科研资助被斩断,英国教授们今后的日子会更加难过(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学界一直是反对英国脱欧的主力)。


    临别时与实验室老师同学的合影


    生活见闻


    除了科研成果和体会,本人还想分享一些对帝国理工和英国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


    1)关于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理工学院虽然是世界排名前列的理工类高校,但是到了那之后我不由得感叹,这真的是一个“学院”啊!原因就是,相对于面积宽广的清华园来说,帝国理工真是太小了。我常常和几个一起去帝国理工交换的清华同学开玩笑说,帝国理工也就是紫荆操场加上周围的紫荆公寓一片那么大。帝国理工的校园是半开放式结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门。但是相较于清华而言,帝国理工的学院楼又非常有特色。在学校中心广场四周,是几栋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办公楼;而在学校外围的学院(包括本人所在的生物工程系),又是极具维多利亚时代气息的古典建筑。帝国理工这种古今结合的建筑风格,让徜徉其中的人能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新时代的脉搏。帝国理工北面毗邻伦敦最大的公园——海德公园,南面连接三大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V&A艺术博物馆。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大概也是帝国理工在英国地位显赫的原因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帝国理工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学校里甚至有一个窗口单独卖中国食品(包子和饺子等),足见近些年来中国的留学生输出规模之大。


    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办公楼


    帝国理工最古典的大楼Royal School ofMine

     

    2)英国的衣食住行


    吃的方面,英国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食物,英国街头最火热的餐馆基本都是意大利餐厅、西班牙餐厅和中餐厅。英国海产品丰富,在食品方面的一个“国粹”是“炸鱼薯条(fish & chips)”,几乎在任何一个英国城市都能见到。当去到一家餐厅看着菜单不知该点哪个时,点一份炸鱼薯条总是最稳妥的。虽然在吃这方面英国人没有什么特长,但是他们对喝格外讲究。首先,我们实验室的英国人(包括其他国家的)在午饭之后都会去一种叫common room的休息室喝咖啡(coffeebreak)。在这期间,大家通常都会一起闲聊一些轻松的话题。除此之外,传统的英国人还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不过现在下午茶只会在一些高档的英式餐厅里供应,价格不菲。到了晚上,大家的娱乐活动十分单一,那就是去大街上琳琅满目的酒吧里喝酒聊天。光帝国理工就至少有4个学生酒吧,英国人对喝酒的热情可见一斑。


    在居住方面,相较于国人喜欢高楼大厦,英国人更喜欢居住在年代久远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中。这也是为什么整个伦敦很少能见到耸立的高楼,更多的是充满欧式风格的低层建筑。


    出行方面,英国和中国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英国是一个对自行车非常不友好的国家,伦敦的马路上几乎都没有划出自行车道。这也是我为什么每天宁愿选择走路上下学也不愿意骑自行车的原因,因为实在过于危险。虽然骑自行车不方便,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却十分便利。伦敦的公交车非常多,通常等一趟公交不会超过十分钟(而在北京如果运气不好等一趟公交要十五分钟以上)。伦敦的地铁线路也十分发达,并且有几条线路还是通宵运行,方便上夜班的人在午夜也能回家。


    3)对英国的总体感受


    在英国待了半年,我对英国的总体感觉包括这么几点。第一,英国对传统文化的保留确实做得很好,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古典建筑都可能有几百年历史,正宗英国人也确实很讲究绅士风度;第二,英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很守旧的国家。例如,英国人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寄信的传统,他们的账单和各种通知仍然是采用书信方式送达;第三,英国的工业停滞不前,新兴产业比较落后,整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已经变成了教育业和金融业。在伦敦,高楼最集中的地区便是各家银行的总部所在地,银行白领也属于社会上层阶级。伦敦的各大高校都充斥着中国留学生,他们是英国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第四,英国已经是一个过度发展的国家,在伦敦基本见不到新建的高楼或工地,我们普遍认为英国是一个适合享受生活的地方。 


    小结


    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半年时间里,本人不仅在学术和科研上收获颇丰,同时还领略了地地道道的英伦风情。在此,本人想衷心感谢清华能对本人的这次访学进行资助,本人也由衷祝愿以后有更多清华学子能从学校的短期访学资助中受益。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汽车系李仁杰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编辑:邵正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叶健成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