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认识斑鸠
  • 认识斑鸠
  • 2023-06-05 13:39:33
  • 外形特征编辑

    【阳作仁摄影】《斑鸠的繁衍过程》图册 (30张)

    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呈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非常可爱。

    它的体长为24-29厘米,翼展为47-55厘米,体重为85 - 170 g(3.0 - -6.0盎司)[1]

    生活习性编辑

    斑鸠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北部越冬。雌雄羽色相似。主要在林缘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 虹膜为橘黄;嘴为暗黑褐色;脚为紫红色。 叫声:轻柔悦耳的“咕-咕咕-咕咕” 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

    生长繁殖编辑

    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巢形为平盘状,外径约30×40厘米,内径约8.0×8.5厘米。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24毫米。孵化期约14天,雏期约18天。

    栖息环境编辑

    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

    分布范围编辑

    斑鸠

    这些身体细长、飞行迅速的猎禽广泛分布于旧大陆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有新大陆野生种群;种类约15种、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中国有5-6种,几乎遍及各省地区。

    物种分类编辑

    火斑鸠

    斑鸠

    中文名:火斑鸠。别名:红鸠、红迦追、英文名:Red collared Dove、拉丁学名:streptopelia、分布: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至东南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在中国为华南、华东得开阔林地和较平坦的沿海林地与次生植被条件下的留鸟。并越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部到华北、华东及汉南的大多数地区。

    习性:在地面急切地边走边寻找食物。体长约30厘米。叫声为深沉的Ceu-u-u-u-u并连续重复数次,重音在第一音节。在繁殖期叫声有明显变化,为gugu(第二声调)+gugu(第四声调)的四连音,以及第一声调重音的双连音。体小得酒红色斑鸠称红为颈部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脚为红色。

    山斑鸠

    斑鸠

    山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体中型,体长27~35厘米;两翅无金属羽色,第2和第3枚飞羽最长;脚短而强壮,跗跖较中趾为长。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 ,几乎遍及中国各省区。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冬天常吃樟树的籽核。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斑鸠数量较多,是有经济价值的猎禽。

    珠颈斑鸠

    斑鸠

    别称“中斑”、“珠颈斑”、属于鸽形目、鸠鸽科、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

    雌雄同色、尾略显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体羽大多为灰褐色。明显特征为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块斑。 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虹膜为橘黄;嘴为暗黑褐色;脚为紫红色。 叫声:轻柔悦耳的“咕-咕咕-咕咕” 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 分布范围:常见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经小巽他群岛引种其他各地远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中国东部及台湾省及沿海各省得常见留鸟和笼养鸟。常见于华中、西南、华南及华东各地开阔的低地及村庄。亚种Tigrina于云南西南部的怒江以西;Vacillans于云南其余地区及四川南部;Hainana于海南岛;Formosana于台湾;指名亚种见于其分布区域内的其他地区。习性:珠颈斑鸠与人类共生,栖于开阔的稀疏树林中以及村庄周围及稻田,地面取食,喜食颗粒状硬食,如小螺蛳、樟子内核、谷粒等,常成对立于开阔路面。受干扰后缓缓振翅,贴地而飞。

    白斑鸠(魔术斑鸠)

    也是我国常见的品种,为人工培育的灰斑鸠的白化品种,被广泛用于用于魔术表演和宠物饲养。

    药用价值编辑

    斑鸠

    中药名:斑鸠

    释名:斑佳、锦鸠、鹁鸠、祝鸠。

    气味:(鸠肉)甘、平、无毒。

    味道:鲜嫩、鲜美。

    主治:明目,益气,令人不噎。

    附方:鸠屎同夜明砂,等分为末,只入耳中,可治 ,耳出脓及耳多耵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