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鱼米之乡新传奇——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
  • 鱼米之乡新传奇——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
  • 2022-06-26 21:52:26
  • 一个美丽的传说,赋予这片土地灵性:王母娘娘下凡,体察民情,感动于这里民风纯朴,撒桃为林。于是,桃花灼灼,百里桃红……


    仙桃,鱼米之乡,兴绿色崛起,建水乡田园,创造出新的传奇。


    5月25日。北京。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行的“中国的故事--供给侧结构性”湖北推介会正在举行。市委书记胡玖明侃侃而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做‘加减法’,补齐短板,激活生产要素,把农与非农融合起来,谋求优质高效增长……”


    仙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仙桃“一粒米”“一条鱼”的故事,让莅会的外国政党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及跨国企业驻华代表眼前一亮。



    “一粒米”“一条鱼”的示范效应
    ——做好优质增长的“加减法”

    三伏潭镇栗林咀村,2000多人的村子,90岁以上的老人有30多人,85岁以上的有140人。栗林咀是有名的“长寿村”。

    栗林咀人何以高寿?奥秘在于这一方水土。栗林咀及周边土壤富硒,硒含量每公斤0.42mg。而根据相关标准,土壤平均硒含量在0.40mg以上,即为“富硒”。

    硒是人体必须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有“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美誉。

    ——自然禀赋成就传奇。



    仙桃一直养“四大家鱼”。养着养着,人们发现,越来越赚不到钱,“家鱼”成了“枷锁”。 

    童国斌,西流河镇白衣庵村民,领着大伙网箱养黄鳝,率先在全省探索工厂化培育黄鳝苗,攻克了鳝鱼种苗繁育的难题。他的养殖水面超过3100亩,黄鳝基地成了“钻石车间”。

    220户村民加入他的水产合作社,户平年收入8万元。

    ——创新演绎创富神奇。



    新闻背后故事多。

    仙桃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可近年来,人们“苦耕春前片片土”,却难得“笑采秋后粒粒珠”。“产品多、商品少;品种多、品牌少;乡村多、乡愁少;凑合多、融合少”就是症结所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仙桃做“加减法”,补“四多四少”短板,调结构,创品牌。


    先说“加法”。

    仙桃有540平方公里土壤富含硒元素,占国土面积的27%。

    2015年,仙桃引进世界五百强中粮集团,与农民合作开发富硒水稻。农民按标准种植,中粮高于市场价格15%收购,农民每亩收入4000元左右。全市富硒水稻达10万亩。中粮加工的富硒大米,每公斤30元经常断货。

    今年,仙桃新增富硒水稻、富硒蔬菜20多万亩。

    再说“补短板”。

    仙桃整合财政专项资金20多亿元,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来办厂。30多个全国、全省知名品牌进入仙桃,农产品加工产值去年超过230亿元,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发展服务业,补渠道短板。江汉平原农产品大市场辐射周边县市,年交货值60多亿元,其中“仙桃产”占六成。70多家食品企业建立了电商平台。仙桃香米、沔城莲藕、张沟鳝鱼、毛嘴卤鸡、沙湖皮盐蛋网上卖得“火”。



    从卖瓜果到卖“乡愁”

    ——农与非农的“跨界”融合


    6月19日,上海众智电子商务公司的一帮姑娘、小伙子,慕名来到仙桃阿尔迪生态园观光、采风,体验田园采摘乐趣。

    葡萄园内,满眼葱茏,青绿、紫红的葡萄一嘟嘟、一串串,惹人喜爱;瓜田里,茂密的枝叶间,一个个圆溜溜、碧润润的西瓜、甜瓜,泛出诱人清香……

    缤纷六月,仙桃阿尔迪生态园瓜果飘香,景色怡人。

    “空手进园每人20元,管饱;带篮子,按采摘量收费。”工人边领着游客观光,边笑咪咪地介绍,“葡萄刚刚成熟,深紫色的才可以摘,我挑出熟的,你们选中了,就动剪子。”

    这片生态园是2013年建起来的。老板宋啟煊从房地产商转型,专种稀有品种:草莓、火龙果、樱桃、杨梅等30多种水果;专养“纯天然”的鸡、鸭、鹅。



    “周边老百姓种的,我不种;市场上随便能买到的,不种不养。”宋啟煊说,做生态园,生产方式当然是生态绿色,还得避开“同质化”,不能简单模仿、千景一面。他做阿尔迪,听起来蛮洋气,其实就是仙桃土话“伢儿的”,即做长线,儿孙受益;做品质,生态种养、农旅融合,卖瓜果、卖体验。

    “熏风四五月,京久去看花。”这是今年春夏,仙桃最火的一句本地游广告。此前,几乎没有人敢在自家门口卖风景。

    投资3个亿,占地1980亩的京久花世界,主打民俗文化和农家乐“牌”,用田园风光、垄上风情为“幌”,以引种的300亩薰衣草为“卖点”,吸引本地人尝鲜。“五一”开园试营,天天“爆棚”,“墙里开花内外香”。



    “记得起乡景,忆得起乡趣,勾得住乡情,锁得住乡愁”,这是遍布仙桃城乡众多家庭农场、农庄、渔家乐、农家乐的共同特色与追求。

    作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仙桃以政策激励,资源整合,力推农、渔、林、旅融合。全市发展家庭农场669家,其中水产养殖211家,畜禽养殖150家,水稻、果蔬种植292家,林木种植3家,农业服务2家,休闲观光11家。省级示范农场9家,市级示范农场10家。

    目前,仙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吸纳并带动1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以上。


    土地“动”起来,要素“活”起来

    ——把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厘米”

    6月18日,三辆大货车满载鲜桃,从海鹏桃业基地驶出,运往广东东莞。

    杨林尾镇段湾村,每天到桃园摘挑子、装箱、上车的村民100多人。他们每天工资150元,一季桃子下来,一人可挣4000多元。

    还有一笔钱,村民坐在家里也能拿。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桃园老板,每亩年收租金600元。

    彭正喜是桃园的老板,海鹏桃业协会会长。他在广东做了20多年果批生意,发现高端水果好卖,利润丰厚。2014年回乡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中国农科院高端优质桃种,办起了桃业合作社。去年2000亩优质桃进入丰产期,未熟先销,供不应求。



    今年初,彭正喜扩规1700亩。因为拿不到整块地,协会只得从彭场、张沟、胡场、郑场、毛嘴镇等地村民手中零星流转。他说,现在一地难求,土地租金也看涨。海鹏桃业协会有百亩以上的种桃大户近40户,总面积近4000亩。

    早在5年前,仙桃就在土地流转、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与探索上先行一步,打通土地、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掣肘,把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厘米”。

    仙桃提出土地流转的“一合一保”原则,即“合农民意愿,保农民收益”,90%以上的农民同意,协议价格高于市场价,流转规模、地域不限。

    土地、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在“农” “渔” “林”上汇集,在优质“供给端”上聚合,迸发出蓬勃活力。

    离海鹏桃业基地40多公里的排湖之滨,通海口镇协伟村,朱明进在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上忙活。他在老家流转土地900亩,希望重现儿时梦里水乡的景色。

    在仙桃,像彭正喜、朱明进引进新技术、模式,流转土地的能人越来越多。到今年上半年,全市流转土地10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7%。土地“动”,要素“活”,传统农业植入新“因子”,挥写新传奇。

    作者:易赶帮 刘习元 陈国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创作者,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