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秘籍】预防鱼虾肝胆综合症,从日常保健作起
  • 【秘籍】预防鱼虾肝胆综合症,从日常保健作起
  • 2020-11-22 20:36:46
  • 每年到养殖中后期,鱼虾肝胆疾病都是高发期,给不少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鱼虾为什么到中后期易患肝胆疾病呢?


    一、鱼虾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1、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底质恶化;

    特别是底质、水质的持续恶化,有毒有害物质长时间超标所致,养殖密度大的水体在养殖中后期,水体和池底的粘度大,形成渗透压高、交换能力差,造成水产动物的解毒能力弱,就会形成闭合,生物膜的功能失调,这样鱼肌体内的毒素排不出,但恶化水环境的毒素依然会进入鱼的肌体,造成机体内部生理机能紊乱甚至破坏。比如,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2、经常使用消毒杀菌剂、杀虫剂、杀藻剂、重金属盐类化学药物,以及有害藻类产生的藻毒素等;

    造成有毒物质在水中和池底积累过多,在遇到水体倒藻、气压偏低等不利条件下所造成的氧债时,引发鱼类代谢不畅、解毒排毒能力变差,而肝脏作为鱼类机体内关键的解毒器官,持续积累造成肝脏功能出现严重问题。


    3、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添加过多杂粕,以及维生素缺乏;

    鱼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胆碱、VE、生物素、肌醇、V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


    4、池塘混养或经常投喂高蛋白营养饲料。

    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因此,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


    二、肝胆综合症的症状


    1、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



    2、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


    3、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



    4、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


    5、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



    6、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三、防控措施


    1、保持水质,定期换水;


    2、定期改底、消毒,防止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3、定期拌料内服保肝护胆宁+中水维CE+恩诺沙星进行预防,可降低发病率;



    4、强化鱼虾加喂时,要逐渐增加投喂量,并遵守喂食“四定”法则。(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点)

           


    点击蓝色 “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水产信息哦

    ↓↓↓↓↓

    如有更多真知灼见!

    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