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研学论文4】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规划研究
  • 【研学论文4】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规划研究
  • 2021-03-10 00:51:14
  • 张金萍/河南省洛阳市中小学教研室;本文已在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年3月上刊发.多年来,我们课题组在生活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学习、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近期我们陆续推送已经公开发表的部分成果,与各位同仁分享。欢迎雅正!

    摘要:规划研学旅行线路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研学效益的提高、研学点功能的发挥等。线路规划要遵循典型性、可行性、经济性、兼容性、最佳性和安全性原则。线路规划的技术流程包括“搜集信息,初选资源”等5个方面。线路规划时要注意实地考察与借助外力等6个方面的结合。

    关键词:地理  研学旅行  线路规划 

    研学旅行,基地是依托,合理的线路规划是活动高效开展的保障。,要以(研学旅行)基地为重要依托,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但各地设计的研学旅行线路,多存在资源数量不多、资源整合不够、资源与学科知识融合不紧、线路设计不尽合理、缺少专门针对地理研学旅行的精品线路、未建立规划线路的长效机制等问题。因此,课题组就线路规划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规划,以方便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为目的,以研学旅行基地资源为依托,结合区域资源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本着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按照区域位置或研学旅行主题进行的研学旅行线路设计,设计的线路可供学校组织中学生进行地理研学旅行时参考。

    一、规划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使研学旅行活动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作为活动导师的地理教师,应该参与线路的规划并先行实践。教师通过线路的规划,加深了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增进了对当地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了整合教材知识和基地资源的能力;教师通过先行实践,提升了设计研学旅行线路的能力、应对旅行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研学导师(导游和教师的完美融合体),实现从理论教学型教师到实践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2.有利于研学效益的提高

    一条设计合理的研学旅行线路能够统筹旅游活动的各大要素;从时间上看,能合理安排日程,学习、体验和游玩穿插进行,注重劳逸结合;从空间上看,能合理串联各个景点,线路简洁,不走回头路,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旅行的效率。如2017年暑假,由“中地参卓越群”和“地理教师摄影解读群”联合组织的新疆环天山地理研学线路(乌鲁木齐-安集海大峡谷-乌尔禾魔鬼城-赛里木湖-伊犁特克斯八卦城-喀拉峻世界自然遗产-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博斯腾湖-托克逊绿洲、干沟-吐鲁番坎儿井、葡萄沟、火焰山、交河故城-鄯善库木塔格沙漠-乌鲁木齐天山天池),既可体验南、北疆的差异,又能穿越天山“湿岛”、峡谷,考察天山垂直地带差异、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农业,在最短时间内亲历大美新疆地理环境的广袤、新奇、多变。

    条设计合理的研学旅行线路兼顾学习和旅游的双重功能,能够突出研学主题和地域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研学旅行的兴趣,增加生活体验和热爱家乡的情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旅行的各方面效益。

        3.有利于研学点功能的发挥

    不同的研学点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各具特色,研学旅行的功能各异,最佳的研学旅行时间也不同,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研学点的功能特色、游览价值和适宜的研学时间,巧妙串联、组合,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旅游功能。

    4.有利于沿线经济的发展

    好的线路设计在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育人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提升相关景区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师生到此研学实践,能增加淡季的客流量,拉动沿线地区的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5.有利于旅游产品的丰富

    虽然旅行社具有开展常规旅行活动的丰富经验,也与众多景区有着较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因脱离教材、教学,要组织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比如,旅行社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设计的线路不一定符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学段,在与教材知识的融合方面更是捉襟见肘。一线教师主导线路设计可提高线路设计的专业性、科学性,教师和旅行社携手合作,可以扬长避短,设计出的研学旅行线路能出精品。合作设计的精品线路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内涵,为旅行社将来组织类似活动提供方便。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1.典型性原则

    针对地理学习,研学旅行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真实典型。如考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可参考2017年暑假,由“中地参卓越群”和“地理教师摄影解读群”联合组织的武陵山地理研学线(黔江“芭拉胡”城市大峡谷-蒲花暗河-武隆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恩施大峡谷七星寨-云龙河地缝-梭布垭石林-枫香坡侗寨),石林、石芽、天坑、地缝、溶洞、地下暗河、深“V”型石灰岩峡谷、溶蚀台地等各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线尽览。

    2.可行性原则

    研学旅行活动具有教育和旅游的双重功能,研学旅行线路沿线的景点要与研学的主题相适应;研学旅行涉及交通、食宿等方面,需要必要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沿线应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如考虑研学途中集中用餐时间不能太久,组织一次出行规模要控制在用餐点的接待能力之内等。

     3.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研学旅行效果的前提下,线路设计还应考虑所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距离,精心谋划、合理布局,缩减不必要的路程。短线研学点尽量集群,长线尽量走环线,以节约研学的经济、时间等成本。

    4.兼容性原则

    研学旅行线路应主题鲜明(一个主题为主),但也可以兼顾其他研学内容。如武陵山的研学主题是喀斯特地貌考察,同时可兼顾其它主题如富硒茶园农业区位、自然植被、交通护坡工程等地理研学;也可兼顾其它学科研学,如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文物古迹、土司制度的演变、少数民族歌舞、美术写生等。

    5.最优性原则

    研学点的选取和线路的设计力争最优,同时线路的规划也要考虑恰当的出行时机,使研学效果达到最优。地理景观往往具有时空特点,同一个景观,不同的季节呈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的研学主题选择最佳的出行时机特别重要。如黄河小浪底大坝下泄可控的洪峰冲刷下游泥沙入海,减轻“地上悬河”危害的调水调沙时间在每年6月底7月初,震撼的下泄瀑布流和泄沙孔作业,平时难得一见,要探究小浪底水库修建对黄河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此时间段进行研学效果最好。

    6.安全性原则

    沿线已经开发或基本具备开发条件,确保开展活动时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及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野外漂流、高山无人区、湿地考察时,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对暴雨引发的水位上涨、落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时刻保持警惕,设计的考察线路尽可能避免这些危险地段。

    三、规划的技术流程

    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有不同的类型。根据范围大小可分为宏观设计(一定区域内)和微观设计(景区或景点内);根据设计的依据分为按地理位置和研学主题设计;根据设计主体可分为教师设计和旅社行设计;依据研学主体可分为面向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地理教师的线路设计等。现以洛阳市为例,就某一区域的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步骤,做以探讨。

    1.搜集信息,初选资源

    首先可将洛阳市范围内的各教学资源纳入初选范围。包括自然人文景区、工业基地、农业基地、高等院校等。然后依据研学基本要求进行初选,标准是能够开展基本研学旅行,安全性有保障。包括资源特点、分布,交通、食宿等接待能力,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治安等符合研学要求。

    为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在初选资源时需要多方搜集信息。一是网上搜集各初选资源的基本情况;二是联系当地的旅行社或导游,听取他们的建议;三是参考洛阳各县区一线地理教师的意见(问卷调查摸底);四是征求资深驴友的意见等。通过信息的收集、汇总,基本可确定适合地理研学旅行的景点和基地。

    2.融合教材,“定点”建库

    初选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选资源作为研学点。精选研学线路中的“点”,主要依托已发开的旅游景点,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旅游景点。选取的标准主要有:一是与地理教材的融合度较高。基地资源能与教材知识深度融合,易于开展地理研学旅行。二是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关系等,特别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三是研学点的信息必须确保准确可靠。特别是对非成熟开发的旅游景点,线路设计者必须实地考察,确保研学点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依据精选的研学点,建立线路素材资源库。可将洛阳市及周边精选的研学点依据资源特点和教材的结合点分类汇总如下:

    序号

    地理研学点

    教材结合点

    核心素养

    1

    新安县黛眉山、龙潭大峡谷、黛眉山,嵩县天池山、木札岭、白云山;栾川县老君山、鸡冠洞、龙峪湾;登封中岳嵩山三皇寨和峻极峰

    地质地貌、垂直地带差异、植物种类及其生存环境、旅游开发、旅游活动设计

    人地关系、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2

    市区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周公庙、丽景门、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洛阳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历史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和保护、洛阳古城聚落选址变迁

    区域认知、人地关系

    3

    市区洛浦公园、周山森林公园、龙门山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城市规划、湿地和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4

    新安县有生工矿游景区、市区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中国一拖东方红工业游览区

    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位选择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5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黄河沿岸、洛河沿岸、伊河沿岸各种典型的景观,孟津铁榭村黄河丁字坝,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及其博物馆

    河流地貌的发育、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6

    各大牡丹园、薰衣草庄园、孟津草莓采摘园、银滩农业观光园、唐僧寺葡萄种植园

    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具体措施和改造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评价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8

    洛阳水席、丽景门美食夜市、孟津铁榭羊肉汤

    区位角度分析饮食文化和传统美食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9

    登封“天地之中”观星台及历史建筑群

    地球自转和公转、立竿测影、中原传统建筑演变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10

    孟津小浪底黄河三峡、孟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嵩县陆浑水库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3.串点成线,初定线路

    研学点的串联、组合是选路规划的核心。一条线路上的各个研学点功能不同、风格、游览和教学价值各异。要依据研学主题和目标、学生身心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研学点空间顺序、日期行程,以避免线路重复节省路上时间,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提高研学旅行的整体效果。一般来讲,能激发求知欲的研学点尽量在行程中靠前,质量高的点适宜放后面。如“保护黄河、珍爱水资源”为主题的洛阳孟津县两日地理研学线路(高中学段)设计如下:

    研学时间

    研学点

    研学任务

    学科知识

     

     

     

    孟津黄河中下游分界纪念碑主题公园、黄河丁字坝、铁榭羊肉汤馆

    旧孟津和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之争,丁字坝修建成因,区位分析铁榭羊肉汤闻名成因。

     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和划分依据、河曲地貌和河心岛剖面图的绘制、区位分析

    孟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认识湿地主要动植物,尤其是珍稀水禽种类及其生存地理环境。

    湿地生态系统和功效、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和保护

    晚上

    返回学校后,交流、总结当日研学成果。

    小浪底水库黄河三峡:孤山峡、龙凤峡、八里峡

    考察小浪底库区的地形和库容,乘船欣赏三峡景观,体验人在画中游。

    水库修建对地理环境、聚落的影响、旅游景观的欣赏

    小浪底大坝、小浪底博物馆

    考察小浪底水库选址、构造、运行原理,修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坝选址、建造、运行、功效,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

    晚上

    返回学校后,交流、总结当日研学成果。

    该线路先考察孟津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纪念碑主题公园,通过洛阳孟津、郑州桃花峪、焦作嘉应观三地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之争,激发学生对分界线划分依据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开发家乡旅游资源的激情。作为治理黄河、调水调沙关健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大坝及其博物馆安排在最后,行程中其它研学点如丁字坝的加固、湿地珍惜水禽的增加、黄河三峡库区的形成都源于小浪底大坝的修建,把学生的期待和研学高潮留在最后。

    4.实地考察,完善线路

    初步确定线路后,教师可以先行实地考察,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完善,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调整景点。以孟津“治理黄河、珍爱水资源”两日地理研学线路为例,课题组实地考察发现:枯水期黄河丁字坝河段某河心岛向北岸生长趋势特别明显,几乎与河北岸相连,汛期则很难看出。据此可在冬春枯水期研学时,增加对该河段河心岛的观测内容和绘制剖面图的研学内容。

    5.交流推广,共享线路

    中国地域广阔,研学资源丰富,研学线路众多,但限于时间和精力,任何学校师生不可能走遍所有的研学线路。因此,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研学线路尤为重要。随着本地区研学线路规划、实践的不断成熟,地区间可交流分享。在实践研学线路时,参与规划、带队的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完善各个研学点的研学资源用于交流,同时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研学导师,为校际间、地区间交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规划的方法技巧

    1.实地考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

    一线教师设计线路时,也可借鉴网络信息、资深驴友的建议,并与当地旅行社、导游对接,但必须要实地考察。实地考察后,才能在出发前针对研学点做出合理的研学主题和最佳的学科知识融合,确保研学期间的针对性、高效性。

    2.教师先行与旅行社跟进相结合

    学校和旅行社,教师和导游可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设计出最佳的线路。教师可首先设计针对某一研学主题的线路,旅行社依据当地接待能力等实际情况微调并确定初步方案;教师要实地考察、实践,亲自体验,发现问题,并调整设计,确定最终方案。

    3.教材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设计的线路既要照顾所学理论知识,也要兼顾生活体验、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等方面,实现研学旅行与教材、教材知识与生活体验的深度融合。

    4.教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在不影响研学旅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时间、经济成本,但不能为了降低经济成本而损害研学旅行的效果和教学效益。

    5.学校主导与家庭辅助相结合

    研学旅行可以由学校组织实施,教师主导设计线路并担当导师,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主体参与活动,家长可以作为特聘安全员全程陪同,并对设计的线路提出意见和建议。

    6.线路质量与对外宣传相结合

    线路既要有实际内涵和效果,也要注意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如在线路名称的设计上尽量吸引眼球,增加师生参与研学的欲望。

    对师生来说,研学旅行既是一次观光体验之旅,也是一次校外探究之旅,涉及的因素还包括交通、食宿、娱乐游玩等方面。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安排好住宿及饮食,选择经验丰富的游学导师、安全员,考虑环保因素等也是线路规划和研学实践需要考虑的问题。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地理研学旅行线路规划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JKGHYB-0680

    参考文献:

    〔1〕.教基一[2016]8号),2016.

    〔2〕邱涛.地方性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究.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上):4-6.

    〔3〕邱涛.龙潭峡中学地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上海,地理教学,2016(4):24-26.

    〔4〕丁翼飞.左晓凯.杨娟.武陵山研学旅行纪实.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上):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