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水产养殖中非药品的使用误区及正确方式解析
  • 水产养殖中非药品的使用误区及正确方式解析
  • 2023-06-05 13:39:33
  • 水产人喜爱的十大微信公众号

    ☞点我添加小编微信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上非药品的使用已大大超过药品的使用量。非药品包括肥水类、底改类、微生物制剂、解毒类、内服保健类五大类型,又被称为环境改良剂、鱼类保健品。非药品的使用大多起到调节水质、修复池塘环境、提高鱼体免疫力等作用,解决了我们要求池塘高产而导致的水体环境失衡的矛盾。现如今对鱼虾病害预防大于治疗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养殖户对非药品的使用愈加频繁,据笔者在静海区的养殖池塘的调查,非药品的使用量占全部鱼池投入品(除饲料外)的60%~80%,而生产厂家众多、名目繁多的非药品在使用上存在很大误区和盲目性。


    二、养殖池塘使用方法

    不管养殖何种水生动物,先养水,养水的目的是保证水体较高溶氧量、降低水体毒素,补充藻类营养盐维持藻相,定期补充有益菌群维持菌相,为水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恶化的水质不但增大了患病概率,而且加大了饲料的投入。

    池塘底质改良剂的使用:底质良好的池塘养殖前期一般不需要底质改良剂,但鱼虾套养池以养鱼为主的,一般提倡放虾苗前两天施用底质改良剂,以氧化、解毒底改为主,可增加池塘底部溶解氧,降低底部有毒有害物的毒性。虾习惯于在池塘底层活动,池塘底质优良有利于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另外这种养殖模式的池塘鱼苗投放早,有的池塘到放虾苗时已到了6月中旬。养殖中期(6-8月)有机物开始积累,底部和水中有毒物质增多,以底改为主选用分解底改,分解池塘底部过多的有机物。养殖后期(9-11份)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养殖后期随着养殖鱼虾的生长,耗氧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也增大,根据天气、水质情况每10天交替使用增氧型底改、氧化型底改和分解型底改。水体在原虫多、死藻多时选用作用时间短的增氧型底改,水色不错预防其变化时选用分解性底改。拉网出鱼后要用氧化性底改。在养殖期间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意味着底质恶化,应立即抽换部分池水并施用相应的底质改良剂,一是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散开发黑、发黄,能闻到腥味,泡沫越大则有机质越多,施用分解型底改;二是池塘下风处发黄、发黑,水体分层,水色不一致用分解型底改;三是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烟雾产生用氧化性底改;四是野杂鱼溜边施用增氧型底改和氧化性底改;五是水面出现大量水华,风吹过后水面出现细密水纹,施用分解型底改。另外在养殖期间施用何种底质改良剂都是一种补救措施,有条件的应在养殖开始前进行池塘的清淤、曝晒,进水前生石灰清塘消毒是保证底质良好的关键。

    水质改良剂的使用:其中包括肥水类产品、解毒类产品、微生态水质调节剂等几大类。

    (1)判断是否需要肥水。通常从水色、水的油膜以及测定水中各项指标来判定肥瘦情况,而从养殖开始判定大体的调水计划,原则是少量多次,少施勤施,水温15℃以上时开始施基肥,鉴于笔者所在地区池塘老化严重,基肥不宜太多。20℃以上时则藻类繁殖期到来,也是水生动物开始快速生长期,要增加次数和肥水量,养殖期选择氨基酸类、微生物类和小球藻(水色过清)为主要品种,以培育淡绿色、黄绿色水体小型藻类为主。中期(6-8月)有机物开始积累,肥水主要以补充水体微量元素以促进藻类生长。后期(9-10月)水体中营养物质充足,水体老化水色暗淡。此时水体碳、氮、磷的比例有可能严重失调,我们需要根据各项理化指标采用相应的肥水素,改良池塘藻相,使之保持较高的有益藻肥度,分解大量的有机质并增加溶解氧,降低有害物质的毒性。再结合补充水体中钙、镁离子的浓度,增加藻的活力也可提高水产动物的规格。

    (2)解毒产品的使用。通常根据测定的各项理化指标是否适合水生动物的生理要求而定。判定水质好坏要依据测定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合感官分析得出结论,水色呈绿褐色,水产动物易消化藻类占优势,垂直分布明显,一般上午透明度大、下午透明度低,而且间隔10~15天会出现浓淡交替,这是好水。手捻有细腻感、有腥臭味,下风处油膜废水池油膜多、厚、性黏并发泡不是好水,需要用活水解毒剂加以调节;在杀虫、杀藻、消毒后或是拉网、运输后、放苗前也可以适时使用解毒产品。如水体老化、pH值高、藻相不好,在调节藻相时使用有机酸类抗应激解毒产品,消毒、杀虫后施用VC、葡萄糖,如亚硝酸盐、氨氮高则使用降氨氮、降亚硝酸盐解毒产品,同时在饲料中添加VC、三黄粉、板蓝根也可以提高水产品的抗应激能力。

    (3)微生物制剂有底改和调水两大类型,都是起调节水环境微生态平衡的作用。我们通常以藻相判断水质的好坏,其实池塘菌相决定了它的藻相。近年来渔业从业者已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微生态制剂以其环保、安全、高效的优点已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
    微生态制剂作为水体的环境修复剂,只要使用得当,无论在养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殖前期池塘一般水质清瘦,肥水困难,可以使用光合细菌为主的复合菌起到活水、肥水的作用。养殖中后期有机质含量高,水浓、以蓝绿藻占优势,可以施用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菌,分解大颗粒有机物,增加水体透明度,改良藻相。同时定期补充水体的有益菌可以很好地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达到预防病害的效果。当然微生物制剂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选择问题,包括长期使用的实践性,对水质的调节,对疾病的预防作用大于治疗,微生物制剂选择对疾病的影响,对原生动物、轮虫的影响。

    水生动物保健品类产品的使用:此类产品分为饵料添加、池塘泼洒和既能饵料添加又能池塘泼洒三个类型。这些产品的主要成分一是能提高鱼虾免疫力的营养物如牛磺酸、VC、多糖等;二是提高鱼虾抗应激、抗病能力的中草药制剂如黄芪、大黄、五倍子等;三是能促进鱼体消化吸收微生物制剂如乳酸菌、酵母菌等和抑制有害菌的微生物制剂如噬菌性蛭弧菌等。此类产品的应用有效预防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提高了养殖效益。

    综上养殖池塘中适时、适度地投入使用非药品,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养殖风险,更有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水资源,减少了养殖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防治鱼病能保证水产品质量、修复环境,是今后我们实现渔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手段。文章来源:科学养鱼

    附:大咖点评“非药品”


    目前与水产相关的各个行业中,饲料、种苗、药物、加工、养殖,都有明确管理单位,而微生态制剂产品、营养保健产品等非药品,因出现时间较晚及政府部门职权划分不清,落进管理真空,兽药及饲料管理部门似乎都可以管,又似乎都可以不管。而微生态制剂也因起步发展较晚,不像饲料、药物般有明确严格的生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微生态制剂企业只需到质监部门备案各自的企业标准,就可获得生产销售资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水产非药品似乎有了无限的自由,可任意发展生产,因为产品质量的最终解释权在企业手中。而生产水产非药品投入小,技术简单,门槛低,几年时间,我国大大小小的微生态制剂、水产保健品企业已达数千家。每家企业都可随意生产各种产品,各类琳琅满目的产品现身于市场,占据水产养殖各个角落。

    微生态制剂及营养保健品并非治疗药物,基本不会导致水产品死亡。而其使用效果也不会立马显现,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见分晓,而且使用效果差,企业还可以向其他养殖因素推脱。即使对簿公堂,养殖户也难抓到企业把柄。

    造假售劣容易,违规违法成本过低,为了快速获利,市场上充斥大量以劣充优、套用饲用药用批文、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冒伪劣产品。门槛低、技术粗糙,微生态制剂、营养保健品愈发同质化。为了促进销售,有的企业甚至和养殖户玩起文字游戏,各种彰显高科技的字眼、外文,极具诱惑的作用功能,都印在包装上,误导养殖户。

    这种“快钱”虽容易“落袋”,但实际使用效果始终会让假劣产品“现形”。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已有不少养殖户白花了银子,耽误了生产,也让整个非药品行业,蒙上“信任缺失”的阴霾。

    微生态,危生态。非药品在整个水产乃至整个兽药领域,市场份额极微,但看似不起眼,却正在酝酿着一种“危生态”,不但危及水产养殖和食品安全,更危及整个行业的信用和声誉。正如有主管部门负责人所说,不出问题都是小问题,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

    文章来源:科学养殖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入帮邦商城了解“帮邦小黑”、“帮邦魔盒”等水产智能设备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