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深山里的华师人丨大鲵保护,需要比十二年更久
  • 深山里的华师人丨大鲵保护,需要比十二年更久
  • 2023-06-05 13:39:33
  • 编者按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现存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两栖类动物,因它与恐龙是同一时代物种,在地球上已生活了3亿年,被称为“活化石”。


    连南起微山至五海顶一带是广东境内原生大鲵记录点,2000年建立了连南县级自然保护区。自2004年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连南保护区管理处一起,默默守护着保护区内的“活化石”。


    开学前夕,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深圳高级中学共同开展“与‘鲵’同行,手牵手生态科普行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近他们,走近大鲵。


     


    师生12年持续开展对野生大鲵的种群监测

    8月20日,海拔:在800多米的半山腰上,地点: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万坑亚管理站。



    队员们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一同上山考察


    山里的天气诡异多变,上午还是晴空万里,午后就下起小雨来。雨势越来越大,苏媛媛和高泽芳站在保护站的大门口,看着连绵的山雨,咬咬牙还是穿上了工作服和军训用的解放鞋,他们背着仪器,扣上一顶帽子就向雨里走去。


    “我们来到连南保护区进行大鲵科考已经十多天了,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我们实验室每年都会来几次进行科考的。”苏媛媛告诉我们。说话间,高泽芳脚下滑了一下,他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空间生态实验室的研究生。



    养殖的大鲵


    在连南,当地的瑶族村民将大鲵称为“鱼蛙”。“似鱼非鱼,似蛙非蛙”正是村民们对大鲵的认识。2000年前后,连南渔业主管部门掌握到香坪镇排肚村存在大鲵踪迹,于是在此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带领他的学科团队开始与连南县农业、林业、渔政对保护区开展联合科考,确定连南起微山至五海顶一带是广东境内原生大鲵记录点。2007年,省政府批准将原本为县级的连南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2年来,团队从未间断对大鲵进行科学考察,坚持不懈保护大鲵的工作取得了成效。首先是确定了原生大鲵的存在,同时建立了大鲵重建种群,而在这过程中,华师师生和保护区管理处持续开展对野生大鲵的种群监测,并与社区开展共建以及生态科普。


    科考过程艰险重重

    现有的连南省级自然保护区共建有三个大鲵监测巡护点。通往各点之间的山路多为山石和泥土小路,小路最窄之处仅为一脚之宽,几块石头衔接而成的“路”,左边是悬崖式的陡坡,右边便是顺着山壁而下的湍急水流。小路沿着溪流而上,一路上丛林遮蔽,偶尔岩石插立,一派冒险丛林的模样。然而正是这保持了大部分原始之貌的环境,才让珍稀的大鲵得以生存。



    上山时总要过惊险的水沟路,队员们互相扶持


    “我们当初就是沿着这条河的下游一路攀上去找娃娃鱼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余杰华老师指着排肚村山脚上一条怪石密布的溪流说道。



    早年住的茅屋灯光设备简陋,队员们晚上戴着头灯制作标本


    保护区刚建成的时候条件特别艰苦,生科院博士生林思亮记得特别清楚:他初次去连南进行大鲵科考是在2008年,那时的保护区内没有修成水泥路,他们需要在山脚下沿着梯田的田埂爬上几个小时才能抵达山上的监测巡护点,而在这过程中,身上还得背上重达二十斤的检测仪器,以及未来十几天所需的食物,“夏天的时候很麻烦,新鲜的肉拿过去不久就生蛆了,我们有时候会吃腐烂的肉。”



    队员们和工作人员背着食物和器材上山


    由于大鲵习惯白天藏在洞穴里,晚上出来捕食,在最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不得不夜间行动。“那时候水流很急,虫蛇、野猪等各种生物出没,常常走着走着就蹿出来一个什么东西。”郑寿松是连南保护区内的工人。自2008年来保护区工作以来,他坦言每次巡山巡河都会遇见蛇,为此他笑言“我运气好,总能碰见蛇。”



    队员们和工作人员晚上外出寻找大鲵


    目前已建立起大鲵的重建种群

    “现在不用晚上出去了,但还是要整天泡在水里。”苏媛媛最难忍受这一点。山泉水在夏天也可低达十几度,而科考工作有时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这一段时间基本上都是泡在水里,“我的鞋子从来就没有干过。”



    苏媛媛用水下摄像仪寻找躲藏在石头洞穴里的大鲵


    来到连南将近半个月的日子里,苏媛媛和其他同伴一起,每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山涧里,以水下扫描、笼捕、芯片标记等手段,监测着保护区内大鲵的生长状况。



    发现大鲵之后,对其做芯片标记


    为了监测大鲵的种群数量动态,他们采取了标记重捕法,即要求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走样线(即河段)、查网、水下摄像监测等工作。然而,因为大鲵肤色与岩石相像,或深藏在水下探测仪到达不了的地方,及其动态性,不一定每次都有发现,“我们需要在3—4天内完成一整条河流所有洞穴的探查。”苏媛媛和高泽芳把水下摄像机的显示屏挂上脖子,扛着探测仪走下了急流。她们利落地爬上石头、下水,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水下摄像机探测仪伸入岩石间的洞穴中。“我们曾经查了十天,也未曾发现过一尾野生大鲵。”对此,她们表示一开始时很沮丧。这也说明大鲵数量实在稀少。


    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尾未做标记的大鲵,虽然最终确定为放养的大鲵,但是苏媛媛和队友们还是惊喜万分。




    从12年前用肉眼辨识大鲵,到如今有了先进的水下摄像机,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大鲵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更多的进展。


    目前,保护区内已经建立起大鲵的重建种群,现在种群数量已保持稳定,重建种群的个体生长正常,根据个体的体尺大小,部分个体已达到成熟阶段,以后则需加强对大鲵繁殖行为的监测。


    持续与社区开展共建以及生态科普


    在为期一周的“与‘鲵’同行,手牵手生态科普行活动”中,连南和深圳的学生们结成对子,开展了观看大鲵宣传视频、上山寻找大鲵、“大鲵印象”绘画摄影比赛等一系列认识大鲵、寻找大鲵的活动。



    孩子们在野外生态小调查时寻找到了螃蟹


    “希望同学们把大鲵、把这几天所学的生态保护的知识介绍给亲友,呼吁大家一起参与到大鲵保护的工程中来。”活动结束时,苏媛媛对着连南和深圳的学生们呼吁道。


    “这次活动很成功,给了城市孩子另外一个空间去认识自然;也给山里的孩子多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让他们为自己的家乡自豪,增加对家乡保护生态的意识。”目前正致力于组织深圳、广州与连南中学生结对活动的江海声教授总结道。他强调说,保护环境的希望在年青一代,教育一定要跟上,而类似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也将会持续开展。



    江教授和连南、深圳的孩子们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即可阅读)

    考研百日丨全国50校联合招生咨询就在华师!

    不止站军姿,华师军训还有真人CS!

    广东高校第一家的月饼,华师陶园是怎么做出来的?

    华师中秋国庆放假通知!十天假期怎么过?

    老师您好!我想为您唱首歌




    (部分图片来源于及活动主办方)

    采写 | 沈园

    摄影 编辑 | 钱双文

    责任编辑 | 连泽纯 郑宇云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投稿|招新|转专业|辅修|双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