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涡阳县店集镇实干猪倌---宋崇云
  • 涡阳县店集镇实干猪倌---宋崇云
  • 2023-06-05 13:39:33
  • 他今年50岁,初中文化,,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人,现任涡阳县宋崇云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法人兼经理职务。周围四里八乡的人们都知道,他靠养猪发了财,也为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头上没有荣誉、没有耀眼的光环,可认识他、了解他的人都有一致的评价,那就是:宋崇云真是一位实干家!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年轻时家里穷。为摘掉穷帽子,他出门打过工,在家经营过打面机房、加工过猪饲料。2000年后,他便有了大型养猪的念头,先后去太和、合肥、江苏等地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养猪技术和管理经验。2003年6月,他在自家旁换了4亩地建起了养猪场。起初养了200头,获利10万左右,来了个开门红,赚下了第一桶金,决心和信心更大,到2005年就发展到600头。由于地点小,发展受到限制,一直到2012年基本上都维持在这个规模。其间有赚有赊,但平均年利润在20万元左右。

    有了几年的经验和资金积累,他认为扩大养殖规模的条件已经成熟,2011年他开始筹建大型养殖场。在镇村两级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2012年6月初占地得到解决,6月底动工兴建,同年11月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场可存栏2000多头,年出栏在5000头以上。2013年开始扩大经营,当年盈利30万元;随着市场行情好转,2014年利润增至50万元,2015年猛增到100万元以上。随着新场的兴建,2012年9月他注册成立了涡阳县宋崇云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总投资2000万元,注册资本金3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随着经营效益的攀升和社会效益的扩大,该公司连续3年被市农委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3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的养猪场(公司)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作为创业者和公司负责人,他有实干和进取精神,这是主要原因。他曾说,干事业就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得有决心、有恒心、有信心,不能半途而废。13年的创业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挫折。资金不足,他就想办法借、想办法贷;市场波动、行情不好等原因,也免不了亏本。他说,亏得最多的一年就是2005年,那年天气寒冷,猪生病加上行情不好,一下子损失了40多万。实情都没敢向妻子讲,怕妻子受不了,也怕妻子知难而退,阻碍其继续发展。就这样,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他都不气馁,总是咬牙坚持,想办法渡过难关。

    他能把事业做大做强,不仅靠他的实干和进取精神,而且靠他诚信的经营理念。他说,他做事从不跟人胡扯,无论是自己的职工、还是关系客户,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周边百姓,他都以诚相待,从不玩虚弄假。因此,他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他的职工愿意为他出力,他的客户愿意与他合作共事,上级领导和周边百姓都乐意支持他、帮助他。30亩占地的解决与新场建设、公司的注册与批准、沼气项目的批准与实施,都是大事,都办得很顺利,就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他不仅对人讲诚信,而且做事讲诚信。现在,他养的猪全部实行自繁自育,能够保证良种猪质量;采用科学配方加工精细饲料,实行绿色喂养,确保肉质优良;定期消毒防疫,保证生猪健康,保障肉食安全。对猪粪及时清理,运至储存处理场所,实行生态还田;对猪尿和污水采取厌氧池收集储存,发酵灌溉农田和无害化处理,确保环境不被污染。

    对于一个存栏2000多头猪的养殖场,没有养殖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显然不行,这一条他十分注重。他的公司设置合理,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规范。猪舍能做到定期消毒,生猪做到定期防疫,病猪做到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公司现有正式职工15人,其中畜牧技术人员5人、高级兽医师1人、管理人员5人;常年聘请养殖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同时加强与外地大型养猪场的技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为了保证饲料及时供应和喂养安全,公司投入110万元建了粮食收储仓和收储罐,自己加工饲料;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他积极争取沼气项目资金70万元,加上自己投资,总计150万元,建起了大型沼气池,对猪尿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为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他见缝插绿,发展苗圃和花木种植,把公司建成了花园式单位。

    公司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几年来,公司不仅解决了几十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仅赵瓦房1个自然村就有养猪大户10多家,每户存栏在百头以上。养殖大户也纷纷到公司寻求养殖经验、购买良种猪仔和饲料,并要求代销成品猪,为此公司成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认真做好周边养殖户的服务工作。养殖量的迅速增大,需要大量饲料,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大量种植玉米,直接供应给养殖公司,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公司建设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量较大,不仅可供公司内部照明、供暖和燃料使用,而且无偿供邻村百姓使用,既节约了能源,又造福了百姓。(龚连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