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蛤蛏蚶蚬蚌,你分得清这些贝壳类吗?
  • 蛤蛏蚶蚬蚌,你分得清这些贝壳类吗?
  • 2023-06-05 13:39:33
  • 小编作为一个吃货,

    海鲜是一定不会放过的。

    而海鲜里面又有一类,

    虽然吃的不少,

    却知道的不多的,

    那就是———


    贝壳类

    ......

    ......

    ......

    所以,既要做吃货,

    不妨就做一个有知识、

    有文化的吃货。

    来认识一下这些

    好吃的贝壳类吧~

    先科普一下读音:
    蛤——同隔(ge),第二声。
    蚶——同憨(han),第一声;

    蛏——同撑(cheng),第一声;

    蚌——同棒(bang),第四声;

    蚬——同显(xian),第三声。
    而对于口感,大致可以参考下图:

    蛤(clam)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Bivalvia)无脊椎动物。已知12,000多种,其中约500种栖于淡水,其余的为海栖,双壳类通常栖于砂质或泥质的水底。
    特征
    蛤中比较常见的是花蛤和油蛤。花蛤具有椭扇型壳,外面自然生长出的漂亮花纹,每个蛤都不一样。油蛤壳较花蛤更修长,壳质更光滑,泛着一层油光,所以叫“油”蛤。
    食用形态
    蒸、炒、辣炒

    蛏子( razor clam)为海产贝类。软体动物。介壳两扇,形状狭而长,外面蛋黄色,里面白色,生活在近岸的海水里,也可人工养殖,肉味鲜美。有缢蛏、竹蛏等种类。
    特征
    长方形壳,一头两条美腿,一头一个肉脚。
    食用形态
    除了传统的蒸、煮、炒外,福建有个传统做法叫插蛏,养干净以后,找一个罐子,插满,倒酒,蒸,即可食用。

    蚶,中药名。为蚶科动物魁蚶 Scapharca inflate (Reeve)、泥蚶 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 等的肉。分布于我国沿海等地。
    特征
    魁蚶:贝壳呈斜卵圆形,左右两壳形状相同,左壳稍大于右壳。长约8cm,宽约6cm。背面隆起,有42-48条直楞(放射肋)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周围放射,楞纹明显,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间而成,无明显结节,被棕色细毛。

    泥蚶:贝壳较小,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18-20条,由断续的粒状突起构成。铰合齿约40枚。
    毛蚶:贝壳较短而宽,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30-34条,肋上有小结节,表面被有带毛的壳皮。铰合齿约50枚。
    食用形态
    生食、烫、蒸、煮

    海瓜子
    海瓜子多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学名虹光亮樱蛤,也称“虹彩明樱蛤”、“扁蛤”。
    特征
    海瓜子其实是蛤的一种,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古人有《咏海瓜子》的诗写道:冰盘推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
    食用形态
    海瓜子吃法各异,一般有葱油、干菜海瓜子、茄子海瓜子,也可以酒渍、腌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以葱油炒海瓜子为多,先将海瓜子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洗净备用。待沥尽水分,在锅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热炒,放少许葱末、姜片、盐或酱油,炒至海瓜子薄壳弹开即可装盆食用。肉细嫩,味极鲜,是佐酒佳肴。

    河蚬,俗称沙蜊、蜊潦,瓣腮纲(Lame-llibranch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目、蚬科、蚬属,双壳纲的一科,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各大洲水域。
    特征
    壳厚而坚硬壳长约28mm,,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有同心圆的轮脉,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
    食用形态
    蚬的做法太多,或炒或汤或煎或腌,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令人叹为观止。脱壳的蚬肉或拌以葱丝炒之,或加入茨粉煎成蚬烙,皆成佳肴。

    河蚌,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北非。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肉可食。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一般常见的类喜欢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另一类喜欢生活在水面平静的池塘里。
    特征
    河蚌外形呈椭圆形和卵圆形。壳质薄,易碎。两壳膨胀,后背部有时具后翼。壳顶宽大,略隆起,位于背缘中部或前端。壳面光滑,具同心圆的生长线或从壳顶到腹缘的绿色放射线。
    食用形态
    葱油生炒,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