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海蛎子(生蚝)肥美大丰收 价格较往年偏高 养殖户纯收入或超百万
  • 海蛎子(生蚝)肥美大丰收 价格较往年偏高 养殖户纯收入或超百万
  • 2023-06-05 13:39:33

  • 喜欢吃海蛎子(即生蚝、牡蛎)的人会察觉,今年的海蛎子价格偏高。记者近日从青岛市红岛各大码头获悉,本地海蛎子已大量上市,与春节前相比,批发价每斤下降五六毛钱,尽管如此,整体价格仍比往年高了不少。当地渔民称,今年海蛎子个大肉肥,肉饱满度普遍较高,这种情况近十年来难得一见,与胶州湾水质改善有很大关系。

    探访:海蛎子几乎个个肥

    昨天上午10时,红岛西大洋码头停满了前来装货的车辆。渔船陆续靠岸,每条船上都满载海蛎子,等在岸边的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随着吊车吊臂的摆动,一兜兜海蛎子从船上吊装到车上。前来拉货的车辆许多挂着外地车牌,码头工作人员说,红岛海蛎子被销售到全国各地,其中山东省内居多。除了部分销往市场零售外,相当大一部分被送入工厂深加工。



    “现在正是海蛎子大量上市的季节,仅我这边每天的交易量就达2万多斤。”养殖户赵宇昌说。红岛街道办工作人员称,从11月份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5月中旬,一直是海蛎子的上市期,随后海蛎子就开始慢慢变瘦,而上市高峰则在春节前后。据统计,目前红岛各大码头海蛎子一天的总交易量在30万斤左右。

    赵宇昌承包了3000亩滩涂,主要养殖蛤蜊和海蛎子,是当地的养殖大户。“今年的海蛎子特别肥,几乎个个达到九成肥度,而且口感特别好,这种情况近十年来少见!”赵宇昌高兴地说,不仅如此,红岛蛤蜊也连年丰收,他认为,这与近几年胶州湾水质改善有很大关系。

    市场:价格十年间涨一倍

    记者在现场看到,刚捕捞回来的海蛎子掺杂着大量的海蛎子皮,批发商告诉记者,收购的海蛎子运回去后,要先经过分拣,再拉到市场上进行二次批发,而分拣出来的海蛎子皮多用来制作动物饲料。价格上,个大质优的海蛎子批发价每斤2元,个头小的每斤1.5元,而到了零售市场,价格还要翻倍。

    “与春节前相比,批发价每斤下降了五六毛钱。”赵宇昌说,尽管如此,与往年相比,今年海蛎子的价格还是偏高,去年大量上市时,批发价在1元左右,零售价是四五元,而今年的零售价最高时达到每斤六七元。究其原因,除了今年海蛎子肥度高以外,还与市场需求大有关。以前,海蛎子只限本地销售,不如蛤蜊那样受欢迎。以十年前为例,当时海蛎子的批发价每斤只有六七毛钱,市场价不过两三元,只有现在的一半。这几年,海蛎子“后来居上”,采购商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春节期间冰货海鲜唱主角的时候,因海蛎子保存时间长,买回来后连泥带海水“原生态”放在阴凉处,存放一个月鲜度也不减,加上人们喜欢尝鲜的心理,于是海蛎子频繁出现在节日餐桌上。

    揭秘:“分居”生活拉长交易时间

    养殖户告诉记者,市场上销售的海蛎子大多是养殖的,而养殖海蛎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地吊养,一种是本地生长。每年到了9月份,红岛养殖户会将海蛎子送到乳山、日照等地,那里海域广阔,海蛎子生存空间大,两个月的时间,海蛎子就能迅速增肥。11月份以后,“寄养”的海蛎子陆续返乡,并大量投入市场。


    在这期间,还有一部分海蛎子继续在本地生长,由于一部分海蛎子“分居”出去,也给当地的海蛎子腾出更多的空间。春节过后,等“寄养”回来的海蛎子销售得差不多了,本地海蛎子也已经肥了,并陆续上市,这样就拉长了交易时间,极大促进渔民创收。

    幕后:捕捞的活儿累挣钱多

    与野生海蛎子不同,养殖蛎都是生长在海泥里,所谓“清水不肥”,海蛎子生长需要足够的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就需要从海泥中摄取。捕捞时,渔民驾船出海,到了养殖区下网。与挖蛤蜊的网具不同,海蛎子网规格要大得多。将金属杆围成一个圈,四周套上网具,杆上留有耙齿。捕捞时下沉到海底,耙齿扎进泥中,发动渔船前行,巨大的拖拽力下,海蛎子顺势进到网里。上船前,装载海蛎子的网具要挂在带有滑轮的机器上,升起再落入海水,反复几次,以便冲掉海蛎子身上的淤泥。收成好的时候,一船一天能捕捞一两万斤。


    赵宇昌说,捕捞海蛎子的网具需要靠人力拖到甲板上,一网下来得七八百斤海蛎子,加上淤泥和海水,至少千余斤,需要4个壮劳力合力才能拖得动,然后还得分拣装兜。海上作业的时间大约3个小时,这期间不能闲着,因为收购商到点就会在岸边等着。靠岸后,还得协助装卸。一次出海,来回需要5个小时,平均每人每天收入四五百元。

    人物故事 海蛎子养殖20年

    赵宇昌养殖海蛎子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干这行也经历过周折,庆幸的是,到最后算是“苦尽甘来”。上世纪90年代前,海蛎子都是野生的,后来慢慢有人开始尝试养殖,不过那时候市场非常小。印象中,他每次都是开着拖拉机到市场卖货,一天最多销售二三百斤。

    2000年前后,海蛎子养殖迎来第一次高峰期,那时候一些工厂开始收购海蛎子,深加工后对外出口,养殖海蛎子的利润越来越大,养殖户也越来越多。不过到2005年以后,形势急转直下。由于胶州湾海蛎子大批量养殖,养殖密度越来越大,加上海水原因,导致海蛎子肥度不够,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利润越来越小,有些养殖户甚至赔本,养殖规模逐渐收缩。

    2012年前后,开始出现异地吊养,养殖海蛎子的人又开始增多。最初当地养殖户将海蛎子送到乳山、胶南等地,等海蛎子肥了,再运回销售,后来吊养地点又发展到日照等地。在这期间,因为当地的海蛎子生长慢、肉很瘦,外地吊养的海蛎子一直占据市场主体。所以当时商贩称外地海蛎子比本地的肥,就是这个原因。


    近两年,随着胶州湾水质的改善,当地养殖的海蛎子获得大丰收,肉质肥度前所未有,另外市场也迅速扩大,除了本省的商贩外,就连南方的商贩也纷纷前来收购,价格也就上去了。赵宇昌说,海蛎子的生长期一般是两年,通常而言,养殖三年后,海蛎子就不再长个了,但蛎肉可能会继续增肥,外壳也会越来越厚。他前年养殖了500亩海蛎子,现在正是收获期,粗略计算下来,除去各种成本,纯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本文转载自半岛早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涉及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有误,请及时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转载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