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春季池塘水质如何调控
  • 春季池塘水质如何调控
  • 2021-10-31 18:58:22
  •      水是鱼虾类繁殖、发育、生长的环境,池塘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关系到经济效益的高低,春季是一年养殖的开始,春季池塘养殖水质调控应注意如下问题:

    1.  水量不足   早春池塘水位低,池塘水量少,易受残饵、鱼虾类排泄物、施肥等多种因素影响易变质,因此在水温逐渐升高的情况下,应在晴天中午加入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外源水(河水应取表层水)每隔7-10天,每次加注20-30厘米,提高水位,增加池塘的蓄水量,形成一个稳定水体, 易保持良好水质。  

        2. 水质较差    经过一年的养殖,虽然经过清塘消毒,但潜伏在底泥中的致病菌、寄生虫卵在水温升高时就表现出致病性,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氨氮有机物含量高,水体PH值变化快,水质差,鱼虾类易中毒,因此春季水霉病、竖磷病、赤皮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三代虫病等病虫害易发,因此定期用生石灰化浆泼洒(10-15千克/亩)池塘消毒,调节水体PH值呈弱碱性,同时用微生态制剂(适当增氧)来调节水质,使有益菌群占优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营造一个适于鱼虾类健康生长的水环境。

    3. 科学投喂  残饵是造成水质变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科学合理的投饵是关键。如果发现鱼虾类活动频繁,局部水体发混,说明投饵量少。发现投喂之后一段时间有未吃完的饵料,则说明投饵量多。应根据“四定”“四看”原则,按照载鱼总量的2-3%适当投饵,减少残饵量

         4. 合理施肥   春季池塘一般浮游生物少,水质清瘦,易发生青苔与纤毛虫。鱼种下塘缺乏适口饵料,如何做到水质的“肥、活、嫩、爽”让鱼种下塘有适口的饵料,减少青苔与纤毛虫的发生,合理施肥(少施、匀施、勤施)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大体来说,肥料分为有机肥与无机肥。要肥效持久,用发酵熟透的有机肥(缺点:分解时消耗氧气,过量易污染水质),要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用无机肥(缺点:肥效不持久)。施肥的方式有基肥与追肥。基肥就是在池塘清塘消毒注水后在鱼种放养前7-10天,施发酵熟透消毒的有机肥(200-300千克/亩)培肥水质,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培育有益的藻类(如缺乏藻类应补充藻种)。追肥就是根据水质的情况(透明度≧40厘米),适当施肥(有机肥100千克/亩)如无机肥要用过磷酸钙与尿素,先施过磷酸钙(1千克/亩,)后施尿素(2千克/亩)。

        5.合理放养    放养时要根据池塘的水质确定放养品种,如水质较肥,应以滤食性鱼虾类(鲢鱼、鳙鱼)为主,如放养草食性虾类,也可考虑栽种水草,提供饵料与净化水质。在放养密度上,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使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与投入品的残余物能在水体的有效净化能力内,可保持良好的水质。

        6.适时增氧    增氧是调节水质的措施之一。水中溶氧丰富,可促使有机物与有害物质的转化,提高鱼虾类摄食、增强鱼虾类体质,减少病害发生。增氧有物理增氧与化学增氧。物理增氧是利用增氧机械的增氧、搅水、曝气的作用,增加水体溶氧,让有害气体逸出,改良水质。化学增氧是在池塘急剧缺氧水质突变的情况下用增氧剂(过氧化氢、过氧化钙、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增加水体溶氧,在短时间内改良水质,增加溶氧,解救鱼虾类缺氧状态。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使池塘水质能呈现出良好的水色(茶色、茶褐色、淡绿色、翠绿色、黄绿色)做到水中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使鱼虾类增强抗病力,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

    咨询及征稿声明

    相关养殖技术咨询15312300488 微信同号 QQ6331078

    诚邀您投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请联系:6331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