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秋天到了,水产人心里的苦有谁知道呢?
  • 秋天到了,水产人心里的苦有谁知道呢?
  • 2023-06-05 13:39:33
  • 水产人必关注的两大微信公众平台!快来围观!

    提笔之前我就已经预料到本文会是一篇杂乱无章的漫谈,但是作为在行业中混迹了十五、六年的自己而言,又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想从自己相对熟悉一点的水产药品行业说起,也可能会顺便言及其它。

    政策环境之痛
    就水产药品行业而言,从“地标升国标”到GMP认证,再从GSP认证到处方药品和非处方药标识的规定,上级主管部门可谓用心良苦,很有作为。但我个人始终偏执地认为,这每一项政策、法规出台执行,到了基层就慢慢变成了“夹生饭”,比如“国标”是有了,但谁对“国标产品”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和监督呢?换句话说,如果对病害毫无防治作用,“国标”又怎样呢?

    药厂推出的产品不会有生命力,就算再安全再便宜,是不是也有坑养殖户之嫌?又比如GMP,我咋感觉到是不是个厂子都能通过GMP认证呢?貌似对形式的要求超过了对实质的要求;再比如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标识的规定,我个人的感觉是目前全国水产药品行业中有执业兽医师或助理兽医师资质的人屈指可数,这让水产药品生产和经营环节如何抉择、如何面对呢?是不是应该先花点力气培训、考核出一批“执业兽医师”呢?

    政策、法规到了基层就变了调、走了样,尤其县级行政主管部门(当然只是一部分),执法行为可谓五花八门,啼笑皆非。随便举例一说,比如进入其辖区的品牌,每家交点“登记费”、“管理费”等就被许可正常经营了,交还是不交,你自己看着办,大品牌多交点,小品牌少交点也行,人家还有充足的理由,说单位编制有点大,国家给的钱又有限,实在没有其它办法。当然也有不要求交费的,那就一次又一次地抽查,这的确也是他们的职责之所在。可是抽了查了后的行为就有点暧昧了,样品上交或不上交,那得看你被抽查的厂家会不会办事了,好像没有标准的,最后就以一个愿打的周瑜,一个愿挨的黄盖的角色分工而收场,像极了国产剧千篇一律的结局。

    说真话,很多水产药品企业都渐渐感觉到这个行业不好干,很难适应,而且风险太大,挣钱太难,所以无奈地选择放弃的也不在少数。

    水产养殖业者之痛
    从今年的行业状况说起,广东、福建在经历了几年的罗非鱼、草鱼、黑鱼等行业低迷,养殖户普遍亏损后,去年年底似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赶紧把鱼抛了出去,也许还有点钱赚,到了今年鱼价普遍反常的走高了,大家却无鱼可卖了。浙江湖州的黄颡鱼近期意外地涨到了近十五元每斤,同样没鱼可卖。从西南到华中到华东以及华北、东北的四大家鱼似乎就交上霉运了,比较突出的是苏北的鲫鱼和华北、东北的鲤鱼,按当前的行情出手,连饲料成本都捞不回来,而且出手似乎还没那么容易,有为数不少的养殖户已经连续三年亏损了。
    我看到的现状是:苏北养鲫鱼的改养蟹了,华北、东北一些地区的养殖户养对虾了。敢问今年到了收蟹、收虾的季节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呢?

    大家都会不由地问问什么会这样呢?说真的,我也想知道为什么,还是举例说吧,前不久与一位湖北主养叉尾鮰的大户交谈,他说湖北多家叉尾鮰加工厂中只有两家有美国的“绿标”,也就是说,这两家只要拿到了美国人的订单就可以把“鱼片”卖出去,订单多,叉尾鮰行情自然会走高;订单少,行情走低,其他的厂子还得解决订单来源和是否交得了货两个问题。这个例子说明叉尾鮰的行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量,那么四大家鱼靠什么呢?人家外国人压根就不吃,中国市场都消化不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真正的“产量过剩”了呢?
    我们的养殖户们多数始终改不了“盲目跟风”的惯性思维,自己不看路,老跟别人走,结果往往会是在严重拥挤的情况下集体掉坑里。

    水产药企业的创新之痛
    水产药业,这的确还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行当,但是当下在我国没有还真不行。行业中专业的产品和技术的科研还相当滞后,用“原始状态”来说也不为过。当然也有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做了一些工作,但我所看到和听到的状况是,大多数研究成果还处在丰满的理论,骨感的实践应用的水平线上。

    本人对目前“国标”中的一些产品的实效是存质疑态度的,(从实践中体会到的,不是信口雌黄),更别说一些厂家生产的在“国标”上还打了折扣的产品,养殖户当中绝大多数是没有药品真伪和优势鉴别能力的,再加上实行“国标”后通用名和说明书都几乎一致了。

    整个水产业的低迷对水产药品企业的影响也是直接的、明显的,大家都不太甘心于“小打小闹”地折腾,还是想做大做强,但似乎难度比任何行业都大,一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基础水平不高,二是因为产品需求终端(养殖户)都还处在“饥饿”状态,三是因为行业极不规范,鱼龙混杂,四是因为行业本身存在的较大风险(疗效和毒性等方面)。

    创新才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些年行业中“不甘寂寞”者的创新(或尝试)也没少见,比如砍掉经销商做直销的;比如开连锁店或加盟店的;比如搞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的;比如开大型平价超市的等等。客观地讲,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目前表现出来的结果好像是喜忧参半,没有绝对的胜利者,也没有绝对的失败者。

    急于创新突破也罢,在传统模式和传统渠道或营销中坚守也罢,这些仅是一个层面的话题,另一个层面的话题是,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如何创造出真正的品牌和名牌,而行业现实状况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你分一杯羹,我分一杯羹的乱哄哄的局面。揭开表象,我们看到的行业的本质是什么呢?

    养殖业者普遍缺技术,又辨别不了药品的真伪,所以他们不可能把信任放心地交给任何一个单一的厂家或经销商,总是在半信半疑中东家的用用,西家的试试,最终钱没少花,也没有一个厂家独获橄榄枝,伪劣品没能被大白天下,优质品牌也难以被验证和认同。

    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呢?不是没有,可是不容易做到,本人认为:不论饲料还是药品,几乎所有厂家想要的结果是产品的性价比得到客观公正的体现,而不被其它因素干扰,更别遭受不明不白的冤屈。那么方法就只有自己的人去示范验证给用户看,光开会宣传没用,这也就是行业中所谓的“落地式服务”。


    “落地式服务”有两道难以越过的坎,一是服务的成本高,完全让用户承担有点不现实;二是缺人。整个行业中连人员都缺,别说能多少干点事的人手,也就更别说有真才实学又愿意干事的人才了。

    创品牌、创名牌是在整个行业突出重围、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前提是你的产品和技术得先做到品牌和名牌的份上去;无论模式怎么变也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此本人的建议是:沉住气,耐住寂寞,暂时降低甚至放弃利润,继而用极具吸引力的薪酬和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培养一批能够做事、愿意做事的技术人手,真真正正地把“落地式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起来!因为药品、调改水产品甚至包括鱼饲料仅仅当成简单商品进行交易肯定会是后继乏力的,必须把产品、技术和服务进行整合,然后进行捆绑式销售,这样才可能获得用户的公道评价,才可能让产品的生命力旺盛而持久。

    应当切记,任何时候、任何企业想要从调整配方、降低标准、牺牲质量等方面去挖掘利益的都注定将是自寻短见,不能靠侥幸,现今社会敢养鱼、会养鱼的都不是傻子。只有自身充满正能量,始终坚信只有先付出后才能有回报的人才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最终出现在胜利的彼岸!

    END

    来源:网络

    猜你喜欢(戳标题阅读▼)

    • 1、“虾一跳”!广东新会这个镇水产养殖年产值超5亿元,全凭“一只虾”!

    • 2、水产人,微生物制剂应该这样用!

    • 3、科学的放苗,是小龙虾养殖成功的一半!

    喜欢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戳原文,更有料!